首页
>政务公开>规划计划>规划信息
索 引 号 002489647/2009-24615 公开分类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成文日期 2009-12-14
文  号 主题分类
有效性

2007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报告

信息来源:市国土资源局 发布日期:2009-12-14 00:00 浏览次数:

关于上报2007年度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的报告
省国土资源厅:
根据《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部令第23号)和省厅《关于做好2007年度矿产资源统计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办【2007】192号)要求,我市已全面完成2007年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储量统计工作。现予上报。
 
附件:1、杭州市2007年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统计基础表
     2、杭州市2007年度矿产资源开发数据分析报告


 
杭州市2007年度矿产资源开发数据分析报告
2007年,在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顺利完成,整合工作全面启动,资源储量动态监测深入开展,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和管理不断走向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稳步提高。
2007年,全市共有持证矿山469家,同比减少12.7%,年产矿石量6028.58万吨,同比增长10.2%,工业总产值129940.11万元,同比增加21.6%;利税总额32070万元,同比增加36%,“两个低于”即矿石产量的增长低于矿业产值的增长,矿业产值的增长低于利税的增长成效明显,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
表一:          2001-2007年杭州市矿业发展基本情况表
年份
矿山数
(个)
从业人数
(人)
年产矿量
(万吨)
工业总产值
(万元)
利税总额
(万元)
2001
1050
24128
4313.301
68803.69
6710.48
2002
905
19091
4621.942
69107.22
11341.05
2003
828
18548
5051.507
86544.68
16693.58
2004
719
16502
5393.19
98438.36
16559.01
2005
646
14603
5467.88
94032.62
17659.72
2006
537
13676
5468.49
106863.99
23579
2007
469
12685
6028.58
129940.11
32070
 
 
 
表二:        2001-2007年杭州市矿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变化表
年份
矿山数
(个)
平均矿石产量
(万吨/矿)
平均工业产值
(万元/矿)
人均矿石产量
(万吨/人)
人均产值
(万元/人)
2001
1050
4.10
65.53
0.18
2.85
2002
905
5.11
76.36
0.24
3.62
2003
828
6.12
104.52
0.27
4.67
2004
719
7.5
136.91
0.33
5.97
2005
646
8.46
145.56
0.37
6.44
2006
537
10.18
199
0.40
7.81
2007
469
12.85
277.06
0.48
10.24
从表一、表二可知,我市自2000年实施《杭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来,矿山布局和矿业结构不断优化,与2001年相比,全市矿山数减少581个,下降55.3%。年产矿石量增加1715.28万吨,增长39.8%;年度矿业总产值增加61637.42万元,增长88.9%,年度利税总额增加25352.91万元,增长378%,同时,全市矿山企业规模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矿业劳动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据统计,矿山平均年产量和年产值从2001年的4.1万吨/矿和65.53万元/矿增加到2007年的12.85万吨/矿和277.06万元/矿,分别增长214%和324%,人均矿石产量和产值从2001年的0.18万吨/人和2.85万元/人增加到2007年的0.48万吨/人和10.24万元/人,分别增加167%和259%,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一、2007年度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一)矿业结构
2007年,全市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40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石煤),矿山2个;金属矿产7种(铁、铜、铅、锌、钨、锡、锑),合计矿山26个;建筑用土砂石12种,合计矿山270个;其它非金属矿20种,合计矿山171个。产业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即非金属矿和建筑用砂石料在我市矿产开发中占绝对主导。
表三:             杭州市2007年度矿业结构基本情况表
矿产
矿山数
(个)
从业人数
(人)
年产矿量
(万吨)
工业总产值
(万元)
合计
469
 
12685
 
6028.58
 
129940.11
 
能源矿产
2
0.43%
120
0.95%
18.24
0.30%
480.48
0.37%
金属矿产
26
5.54%
1524
12.01%
34.68
0.58%
34566.89
26.60%
建筑用砂石
270
57.57%
6888
54.30%
3728.05
61.84%
63058.5
48.53%
其它非金属
171
36.46%
4153
32.74%
2247.61
37.28%
31834.24
24.50%
(二)主要矿种开发情况和趋势
1金属矿产:我市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十分有限,多数矿床经过数十年的开发资源储量已接近枯竭,近年来,矿石年产量已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全市金属矿产开采总量为34.68万吨,其中,铁、铜、锌、钨的开采量分别为13.28万吨、13.50万吨、3.32万吨和4.57万吨,铅锌矿为2007年度矿产资源整合重点之一,因整合需要有近40%(6家)处于停产状态,锡矿、锑矿(各1家)因企业效益不佳也处于停产状态。建德铜矿是目前我市最大的金属矿产开采基地,近年来加强了“探边摸底”,资源危机有所缓解,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临安夏色岭钨矿、富阳铜山锡铁矿、上台门铅锌矿等一批中小型矿床,矿山处于开采晚期,资源接近枯竭。建德铜矿等几家有一定经济和技术实力的老企业已将发展目光转向我国西部以及东南亚地区。
 
2、水泥用灰岩:水泥用灰岩是我市的优势资源,累计查明的保有资源储量达23.38亿吨,占全省的60%以上,2007年,全市水泥用灰岩矿山共有41个,年产量1707.11万吨,与上一年度持平,近年来,我市在水泥用灰岩的利用上,逐步从小规模分散型开采向规模化集约化开采发展,去年,仅尖峰、巨化、海螺、红狮和三狮等五家大型水泥企业的水泥用灰石开采量就达1230.19万吨,占全市年度水泥用灰岩总开采量的72%,是我市开采集约化程度最高的矿产之一。
 
3、萤石:2007年,我市共有萤石矿山企业22家(1家中型,21家小型),产量19.83万吨,临安新桥、芦塘大中型矿床开采以进入中、后期,开采难度和成本不断加大,淳安5家、建德1家矿山因资源不足等原因已处于停产状态,准备关闭。总体上,资源保障程度不足。
4、膨润土:由于临安平山大型优质钠基膨润土矿和玲珑膨润土矿床被地面建筑压覆,余杭仇山膨润土矿床经几十年开采,开采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复杂,2007年,全市膨润土产量仅5.3万吨,加工企业已开始利用外地资源,我市膨润土资源优势已经消失。
(三)地区分布
2007年,各县(市、区)矿产资源开发各有特色,强度不一,余杭区和建德市开发强度最大,年产矿石量分别为1899.92万吨和1424.8万吨,占全市开采总量的31%和23.6%;富阳市和建德市矿山数量最多,分别有121个和96个,占全市总数的25.8%和20.5%;在开发矿种上,萧山、余杭两区以普通建筑石料为主,淳安、临安以有色金属为特色,富阳、桐庐、建德依托丰富的石灰石、白云岩和方解石资源重点发展水泥和碳酸钙产品。
表四:           2007年度各县(市、区)矿业开发情况表
地区
矿山数
(个)
从业人数
(人)
年产矿量
(万吨)
工业总产值
(万元)
合计
469
 
12685
 
6028.58
 
129940.11
 
萧山
37
7.89%
1002
7.90%
705.39
11.70%
6914.28
5.32%
余杭
43
9.17%
1930
15.21%
1899.92
31.52%
33211.57
25.56%
富阳
121
25.80%
1687
13.30%
978.81
16.24%
9717.22
7.48%
临安
66
14.07%
2072
16.33%
300.32
4.98%
11222.9
8.64%
建德
96
20.47%
2918
23.00%
1424.8
23.63%
46492.28
35.78%
桐庐
49
10.45%
1532
12.08%
641.63
10.64%
15183.2
11.68%
淳安
57
12.15%
1544
12.17%
77.71
1.29%
7198.67
5.54%
 
(四)矿山企业经济类型
2007年,我市矿山企业经济类型仍以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分别有126家和276家,占矿山比例的26.8%和58.8%。与2006年相比,国有矿山数量保持不变(3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增加1家,为5家。
 
 
表五:         2007年度不同经济类型矿山企业矿业开发情况表
经济类型
矿山数
(个)
从业人数
(人)
年产矿量
(万吨)
工业总产值
(万元)
合计
469
 
12685
 
6028.58
 
129940.11
 
  国有企业
3
0.64%
165
1.30%
39.31
0.65%
2966.49
2.28%
  集体企业
126
26.87%
3136
24.72%
1066.72
17.69%
19838.37
15.27%
有限责任公司
38
8.10%
3304
26.05%
2382.49
39.52%
65625.47
50.50%
股份有限公司
21
4.48%
711
5.61%
360.36
5.98%
6900.22
5.31%
 私营企业
276
58.85%
5237
41.28%
1873.41
31.08%
30417.56
23.41%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
0.64%
107
0.84%
303.29
5.03%
4092
3.15%
外商投资企业
2
0.43%
25
0.20%
3
0.05%
100
0.08%
(五)矿山规模:通过近两年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我市平均矿山规模逐年扩大,小矿数量和所占比例逐年缩减,与2006相比,小矿减少40家,所占比例下降5.6个百分点。但受矿床规模和矿产品市场规模等因素的制约,我市矿山仍以小型为主,2007年,小型矿山占矿山总数的59.5%,大型、中型和小矿分别占9%、16.2%和15.3%。从产量和产值上看,占矿山比例25.2%的大、中型矿山生产矿石产量占市总产量的68.5%,但产值仅占市总产值的44.3%,说明大、中型矿山企业主要集中在产品附加值不高的普通建筑石料和水泥用灰岩等矿种上。从地区分布上看,积极实力强、交通条件较好的余杭、萧山两区矿山规模普遍较大,大、中型矿山占当地矿山总数的2/3左右,而淳安、临安等山区县市因交通相对落后,矿产品销售半径小,几乎无中型以上矿山。
 
表六:            2007年度不同规模矿山矿业开发情况表
矿山规模
矿山数
(个)
从业人数
(人)
年产矿量
(万吨)
工业总产值
(万元)
合计
469
 
12685
 
6028.58
 
129940.11
 
大型
42
8.96%
3064
24.15%
3173.32
52.64%
42478.19
32.69%
中型
76
16.20%
1926
15.18%
956.52
15.87%
15108.93
11.63%
小型
279
59.49%
6343
50.00%
1774.5
29.43%
64433.4
49.59%
小矿
72
15.35%
1352
10.66%
124.25
2.06%
7919.59
6.09%
表七:          2007年度各县(市、区)矿山规模情况表
地区
矿山企业数
合计
大型
中型
小型
小矿
合计
469
42
76
279
72
萧山区
37
15
10
12
0
余杭区
43
12
16
15
0
富阳市
121
9
24
70
18
临安市
66
0
4
40
22
建德市
96
4
5
75
12
桐庐县
49
2
17
20
10
淳安县
57
0
0
47
10
二、2007年度矿产资源开发特点
1、矿石开采总量在保持三年基本平稳后增长迅猛。2007年,我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年的宏观调控后,出现了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回热的趋势,我市基础建设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力度也有所加强,受其影响,作为基础建设必需的矿产资源(主要是普通建筑石料)开采量较前几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与2006年相比,普通建筑用土砂石产量增加534万吨,增长16.7%,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萧山、余杭两区年产矿石量增长约30%,临安也达25%,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除富阳因关闭矿山数量多,年产量下降外,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同时,因去年全国CPI增长幅度较大,矿业总产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环境准入门槛逐年提高,矿业投资持续回落。近年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对投资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较以往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作为“三高一低”产业代表的采矿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各级矿产资源规划对禁采区、限采区内矿山的严格控制,全省采矿权数量的总量控制等政策使全市新增矿业投资连续呈回落趋势,2007年,全年累计矿业投资额2.75亿元,较上年减少583万元。采矿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的所占比重也逐年下降。
3、企业盈利能力增强,总体利润创历史新高。矿产资源规划的实施,使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促进了全市矿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让矿山企业尝到了规范管理的甜头,2007年,全市矿山企业利润总额1.65亿元,比06年增加5668万元,增长52.4%,创历史新高,同时,2007年全市亏损矿山企业仅8家,为近年来最少。
三、下一步展望和建议
   2007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随着“城市化”、“工业兴市”战略的推进和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增长,给矿业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推进生态市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趋尖锐,给矿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对下一步矿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根据杭州市生态、旅游城市的性质和建设品质之城的要求,以及矿产资源总体不足的特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要把矿产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积极利用外地资源,适度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形成安全、稳定、可靠的矿产供应来源,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2、坚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经济转型。继续调整矿山布局,形成与全市空间发展布局和产业带布局相一致的格局;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提高矿山规模,压缩矿山数量,促进规模开采和集约经营;加大优矿优用,优化三率,积极回收利用矿山废碴、废水,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产业链;加快矿地综合利用,实现资源转型;创建绿色矿山、推进废弃矿山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依托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矿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在矿产资源规划、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以保证矿业健康发展;积极发挥全市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实力雄厚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规范采矿权市场运作,深化矿产资源整合,吸引社会各方面投资矿业经济。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