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参与“百千万”的国土干部,轻车简从、奔赴农村,带着感情、带着热忱、带着责任来到临安天目山镇。
三月的天目山,春意盎然;青山座座,绿水悠悠。初到天目山,“百千万”蹲点走访人员无不感叹这里风景如画,清新怡人。当我们展开走访工作,深入到村民当中,却发现比山水更美的、更值得回味的是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一件件感人的故事。
送到心里的通知单
为国土局蹲点调研第四组团小分队带队的周金荣,是横塘村村干部,也是一名党员。为了不耽误调研工作进程,他将自己的工作——为村里三十几位党员发送村党员大会通知单,安排在早上6点钟开始。村民们为了挖竹笋、做农活,大多清早4点钟就起床了,村里的党员住的或是分散,或是偏远,他数着手中的会议通知单,查看还有几家未送到。早春的清晨天气湿冷,他的头上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当走访工作人员问道,现在手机网络这么发达,为什么不发短信、微信,还要发纸质通知时,他却说:“村里有很多老党员根本不会使用微信、短信,这不是怕耽误村里开会嘛,通知单送到他们手上,我心里踏实。”
在他朴实的话语背后,是走遍崎岖山路的汗水与脚步,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责任与态度,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理想与坚持。这一张小小的通知单,送到了横塘村老党员的手中,更送到了他们的心里。村干部多跑一次腿,多用一点心,群众就少走一段路,少受一点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党员周金荣看来,并非挂在嘴边、写在纸上,而是记在心里、干在实处。
开在春天的接送车
在天目山镇,有一个坐落在山顶上的村庄叫严家村。路过村口的公交车因地质灾害隐患停运了,村里的孩子到藻溪小学上学,一天一个来回要走15公里路。几个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自发组成了一支接送队,用自家车辆免费接送村里7个孩子上下学。早上6点半村干部开车到村民家,一个一个的接上孩子,送到学校,下午4点再开车到学校将孩子们一个一个的接回来送到家,这一接一送就长达半年多,风雨无阻。有了村干部的接送车,孩子们再也不用在恶劣天气中冒着风雨去上学,上了年纪的外婆也不用站在村口期盼外孙放学回来的身影,外出打工的父母更不必在他乡担心孩子上学路上的安全。“孩子们读书最要紧,再苦不能苦孩子。”村干部们这样说。一百二十多天,三个村干部往返于严家村和藻溪小学的上学路上,载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载着严家村的殷切希望,载着村干部们的一片热心,开在明媚的春天里。
为了尽快解决严家村村民出行与孩子上学问题,国土局走访工作人员与村镇干部一起,积极向临安市政府反映情况,临安国土部门与交通部门联合施策,对公交车沿途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清理、排查,严家村公交车在5月31日,提前一个月全线贯通,为孩子们送上了一份最好的儿童节礼物。
传递温暖的一双手
一个背包、一杯水、一本笔记、一支笔,这是国土局第四组团小组长吴孝祖走村入户的“标配”。嗓音变得嘶哑了,鞋袜被泥水打湿了,走访的热情也不曾减弱。田间地头、路边巷口,只要是村组名单中的农户,他一个都不肯漏掉。街边的水果摊、路边的竹笋买卖点,农户家正在整修的老屋旁,都留下了他的关切和身影。因这一颗亲近百姓的心,所到之处、所听之事、所见之人,他都能从细微小事上体察乡亲们的心情和心事。吴组长学着用天目山的口音与乡亲们聊天说话,他握着老乡的手说“我就是农村出身”“父辈也是农民”,与独居的老奶奶、身体残疾的大哥、遭遇不幸的母女说起话来,总是那么交心。这双温暖而有力的手,拉近了国土干部与乡亲们的距离,牵起了国土干部与乡亲们的情缘,连接了国土干部与天目山的情愫。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与吴组长同行走访的日子里,我才读懂郑板桥这句诗的意境与情怀。当我们深入农村、扎根沃土,把架子放下去、身子俯下去、服务带下去;扛起责任、担起重担,把觉悟提上来、情况摸上来、工作搞上来,才能真正明白“一草一木皆风景,一枝一叶总关情”。
“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是一次实践的历练,一场思想的洗礼,更是一种使命的召唤。走访工作虽已告一段落,但这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的好干部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在他们的言行里,我学会了说百姓话、听百姓声、谋百姓事,以微小的力量、尽最大的努力做一名“社情民意的倾听者和疏导者、乡镇国土政策的宣讲者和实践者、农村发展的思考者和推动者”。在“百千万”行动中,汲取营养、释放能量、不断成长!(韩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