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信仰,一份力量。“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信念的作用无形而又无边。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信仰是一份承诺,要穷尽一生的时光来实践,方可称之为信仰,无愧于己心。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对临安天目山镇的“百千万”调研走访活动,通过一个星期的日夜走访、挨户交流,我感慨颇深,也受益匪浅。
走访的行程忙碌而紧凑,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感觉疲惫,因为,每天都会遇到普通却不平凡的共产党员,向我们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令我们动容于他们那“永远跟党走,无悔且坚定”的信仰,而其中令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位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共产主义信仰。
面容慈祥,精神矍铄,村民小组长介绍说这位老人名叫宓邦海,已经是88岁高龄,是一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也是对石村的老支书,我们听闻后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地希望听他讲讲那段峥嵘岁月。
据老人介绍,他于1951年参军,1953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在朝鲜战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问起老人是否有参加抗美援朝的纪念物品时,老人的女儿拿出了省军区于抗美援朝六十周年时颁发的纪念章和纪念杯,老人更是清晰而笃定地说道:“还有当年国家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在里面箱子底下。”这“压箱底”的宝贝正是五十年代全国政协颁发的纪念章,可见老人是如何珍藏并爱护这段难以忘怀的岁月。1957年老人回国后,担任了村里党支部书记长达21年,带领村民抓生产,搞建设,在村里享有极高的威望。如今,八十多岁高龄的宓老始终不忘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每当村里召集党员开会,他坚持准时参会,从不缺席。
“我们当年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永远跟党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句话从抗美援朝老战士口中讲出来,显得无比真实和震撼。他在朝鲜战场上坚持英勇抗敌,用行动捍卫胜利,让中国人第一次使用与列强同样的说话方式来赢得了尊重。他在新中国伊始坚持无私奉献,用勤劳带领全村人的生活从朝不保夕到丰衣足食。他在和平年代坚持认真遵守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以身作则当表率。而这,都是源于他无悔且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看到以宓邦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故事,我深切地明白,年龄、性别、工作的不同,并不能阻隔一个共产党员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共产主义信仰。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时期,这种信仰来自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来自对“可赞美的光明的前途”的坚信与渴求;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种信仰持来自自强不屈的时代精神,来自对通过劳动奉献建设一个强大新中国的壮志与豪情;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这种信仰来自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渴求,实现国家现代化,逐步让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
作为国土人,不仅要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更要坚持做到淡泊名利、心系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无悔且坚定。(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