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当代青年成长提出了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打造理想坚定的青年一代指明了方向。在看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后,我更加深切地理解了总书记殷切期望的由来。他把汗水洒在梁家河的土地上,把理想交给了他的知青时代,也在磨难中铸就了执着的信念、坚贞的品质、顽强的性格和坚韧的志气。
总书记离开中学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梁家河,虽然艰难困苦,但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那就是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陕北七年,锤炼了他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这段经历,是总书记思想、觉悟、感情的出发点。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有知青“这碗酒垫底”,以后人生岁月中遇到的各种风浪和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正如总书记回顾插队经历时所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信念的作用无形而又无边。总书记先后写了八份入团申请书,写了十份入党申请书,因为他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对共产党有与生俱来的崇敬感和亲近感,对从小接受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革命理想教育有着感性的认识,对延安这片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精神上的滋养,心灵上的洗礼,思想上的升华,不仅奠定了他接受插队生活艰苦磨炼的思想基础,更坚定了他信仰和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比骨头还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德者,本也。”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就青年党员干部所应该坚守的品德。
少推诿、敢担当,既是群众的希冀与期待,也是为人民服务的题中之义,还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和保证,是一种无私的政治品格,一种必备的履职能力,一种过硬的工作作风。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不躲避,遇到风险不逃避,既敢叫板又敢较真,既想为又善为,真正为改革创新者担当,为破解难题者担当,为干事创业者担当。总书记多次讲:“事非经过不知难”“狭路相逢勇者胜”。在难题、高压、重任面前,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是断难取得成功的,这种气概就是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精神,就是直面问题与挑战的斗争精神。总书记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着和勇气,挑起了大国领袖的重担,成为领导这场伟大斗争的全党核心和扛鼎巨擘。
总书记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青年是人生之春,是生命之晨,是祖国的未来和事业的希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广大青年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四个自信”,把个人奋斗同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矢志不渝朝着崇高理想奋进,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创造人生辉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