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年工作总结
(一)要素保障有力有效。一是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全年获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6万亩,异地调入占补平衡指标1万亩,亚运村,地铁2、5、9号线以及杭富线等15个重大项目用地顺利获批。二是产业供地精准发力。编制工业用地专项规划,严守全市工业用地300平方公里底线。实行经营性用地与工业用地出让联动,全年出让工业用地11195亩,同比增加25%,占年度出让土地的38%。三是节约集约用地有效探索。组织开展全市1999年《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存量用地大清查,全年完成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用地再开发13.6万亩。
(二)规划编制扎实推进。一是强化规划统筹。认真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杭州高质量发展对空间规划的总体需求,立足十三个区、县(市)进行统一谋划,制定并由市委发布《关于加强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管理的实施意见》,整体推进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二是做实基础工作。全面完成国土“三调”攻坚任务,形成阶段性调查成果。探索以地质灾害为主因子的“双评价”,扎实开展后备耕地资源、存量土地、工业用地等专项调查,全力摸清资源家底。三是研究重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讨“存量规划怎么编、弹性空间怎么落、总量容量怎么定”等全新课题。发挥城市大脑优势,做深做细存量规划。四是发挥各方作用。增强部门协调,推动各部门规划任务空间化、数据化。发挥杭州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牵头推进交通等规划一体化编制。持续推进公众参与,了解掌握群众诉求,广泛听取各方面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五是协同推进各项规划编制。编制湘湖与三江汇流地区、大城北地区、建德梅城三江口片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完成了《杭州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杭州西站枢纽综合交通规划》《杭州市5G通信设施布局规划》等重要专项规划编制。
(三)资源和生态保护得到加强。一是全域整治纵深推进。全市新立项全域整治工程54个,涉及48个乡镇、290个行政村,整治面积10.18万亩。全市全年新完成绿色矿山建设9家,12家矿山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二是耕地红线有效守护。全市垦造和补充耕地2.26万亩,初步划定全市永农储备区面积10.38万亩。全力以赴抓违建别墅整治、千岛湖临湖整治以及大棚房整治,工作进度走在全省前列。三是地灾治理成效明显。全面完成40个省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核销任务,在全省率先通过检查确认。众志成城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第一时间赴临安灾区指导,指派技术队伍帮助抢险救灾。
(四)审批改革扎实启动。一是审批融合提速增效。系统梳理新机构审批事项和业务流程,实行“集中受理、受办分离、能合尽合、精简环节”。在全省率先实行“两书合一”“书证合办”,减少审批时间和材料40%以上。二是搭建平台协同管理。立足“一块土地一件事”,启动建设基于“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项目生成、项目审批、竣工核实、不动产登记、项目实施监督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协同平台。三是法规融合破旧立新。对现行主要涉及规划资源业务的106件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和42件局发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明确了废止、保留和修改的意见。四是不动产登记继续领跑。在城镇单套住宅60分钟领证的基础上,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办理时间分别压减至3个工作日和2个工作日,约70%以上业务窗口立等可办,抵押注销登记等11个事项实现“一证通办”。
(五)土地市场平稳有序。一是强化做地储备。成立并发挥各地储备分中心作用,提高机构层级,增强做地力量,完成年度收储任务87宗3694亩。二是完善调控措施。全市成交经营性用地15795亩,市场舆情总体平稳。针对苗头倾向问题,出台进一步规范创新型产业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项目管理措施。三是优化供地结构。加大保障房供应力度,出让人才租赁住房用地20宗671亩,市区通过商品住宅用地配建公租房90万平方米。出台工业用地配建职工租赁房四条新政。稳步推进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统筹理念、高质量编制规划,围绕节约优先、高水平利用资源,从严监管手段、高标准落实保护,聚焦融合目标、高效能释放改革红利,以最能担当的姿态争当全市治理现代化排头兵,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空间和要素支撑。
(一)强化统筹,编制一个实用的国土空间规划。
一是找准需求,高效配置资源。研判空间规模总需求,分析预测我市今后5年、15年的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空间规模的需求,作为各地对土地要素需求的初步约束。摸清重点区域空间需求,重点开展钱塘新区、城西科创大走廊、临空经济示范区、未来城市实践区(三江汇)等区域需求调研。摸清重大项目空间需求,聚焦今后5年看得见、料得到的重大基础设施、产业、民生项目,协调各有关部门明确用地需求与空间布局。
二是着眼落地,编好三补规划。把补地规划放到与用地规划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永农归整、迁移、核减、外调等工作,认真编制耕地补充、永农补划、标农补建工作规划。
三是对接协调,编好重要规划。坚持功能一体化布局,统筹全市交通、市政、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高起点开展详规编制、城市设计、历史风貌管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突出做好未来城市实践区等重大项目的规划保障工作。实行规划编制实施计划管理,确保上位规划层层传导。
四是加快转型,提高编制质量。充分借助城市大脑,拓展应用场景,找准城区特别是主城区存量空间在公共服务、品质生活等供给上不充分、不平衡、不高效的短板。加快手段转型,把“多规合一”作为最基本的手段,确保规划更加有操作性。
(二)聚焦重点,全力以赴保障项目建设。
一是强化“三重”项目用地保障。以亚运会、铁路西站枢纽、轨道交通等标志性工程、“新基建”项目和“大好高”产业项目为引领,全面梳理本年度实施的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重大产业项目清单,最大力度争取部和省厅支持,分类落实保障。
二是加快项目开工建设。按照“全时段、全类型、精准化”处理要求,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土地“降存控新”专项行动,实施动态化管理、常态化处置。
三是完善项目专班服务机制。对接部、省建设用地审批下放政策,主动靠前服务企业,指导做深做实前期,上下联动提升项目报批效率。深化“走亲连心三服务”和“助万企、帮万户”活动,推动疫情防控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化、常态化。
(三)守牢三线,进一步增强资源和生态保护力度。
一是构筑全域土地整治新优势。强化规划引领,试点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把土地复垦、永农碎片化归整腾挪、永农补划、耕地补充、耕地保护、地质灾害治理等充分结合起来,节约集约再布局。紧扣土地核心,围绕土地算好“经济账”“农业账”“经济账”“生态账”“稳定账”,实现优化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解决民生短板、壮大集体经济、夯实执政基础的综合效益。
二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全省“1150”耕地保护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大永农储备区更新补充力度,力争新划入1万亩;完成垦造耕地15600亩以上,城乡用地增减挂钩2400亩以上。继续深入抓好中央环保督察、耕地保护督察、三调核查督察等各项督察整改和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行动,全力做好攻坚冲刺,坚决防止问题反弹。
三是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精准划定地灾风险防范区,编制地灾风险“一张图”;汇集地质、气象、应急等跨部门数据,推进地灾综合管理智慧平台建设;研究雨量监测预警阈值,在梅汛期上线预警预报平台;编制《乡镇地质灾害应急避险预案导则》,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避险能力。编制地灾避让搬迁五年规划,与生态红线、村庄规划、全域整治、下山脱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落实土地、政策和资金保障。
四是加强矿产资源管理。组织编制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明确今后五年矿山布局和管理措施,确保与国土空间规划“三条红线”相协调。大力实施矿地利用项目,积极探索矿产资源保障新路径,破解新设矿山落地难、生态修复资金投入大的问题。推进省废弃矿山治理三年行动,确保开工率100%,交工验收率90%以上。
五是探索产权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继续推进“三调”工作,按时完成三调时点更新、数据汇总。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林权、农村土地承包权登记。按照“保护者获益、受益者补偿”的原则,推动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工程试点、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探索各区县市之间的资源协作模式,积极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价值通道。
(四)精准施治,进一步助推高能级城市建设。
一是大力培育新的优质板块。从空间布局、综合承载能力、做地储备等方面切入,超前研究新区域的交通体系、市政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块发展需求、人口集聚态势相适应。应用未来城市理念,用好城市设计手段,提前优化完善控规,推动建设若干个高品质的城市单元,推动完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城市框架。
二是推进做地储备优化升级。坚持“做深规划、做全配套、做美环境、做足文化、做优服务”并举,高质量完成全年3500亩收储任务。调整优化杭州特色土地储备制度体系,探索地上地下立体收储、集体建设用地收储等新机制,打破“划定区域、自求平衡、封闭运行”模式,研究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三是完善市场调控举措。围绕调控目标,合理匹配土地供应规模、结构、节奏,将出让计划按季度落实到具体地块,合理有序组织土地供应。持续推进多元供地,加大租赁住房用地供给,严格落实商品住宅用地配建公租房政策,助推营商环境改善。启动市区新一轮城镇基准地价更新,确保地价处于合理区间。
四是推进地上地下综合开发。用好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国家试点政策,以“TOD”建设为重点,同步带动公交场站、铁路场站、公路互通区等项目综合开发,加快地上地下整体规划、立体建设。强化地下空间开发政策激励,从规划、储备、出让、建设、登记全过程系统谋划,构建分层规划、分层供应、分层确权的新机制,助力打造四通八达、运转高效的地下城市。
(五)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机构融合红利。
一是创新“一地一码”协同服务平台,助推项目精准快速建设。设定“土地码”作为“一块地”唯一身份识别码,立足“一块地”规划建设全过程,实现一块地从项目生成、审批、验收、登记、监管的全生命周期“线上一码走到底”。
二是推行工业云上供地,助推要素高效配置。服务“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和“新制造业计划”的“双引擎驱动”,全年出让工业用地不少于10000亩、占年度出让总量30%以上。深化杭州“读地云”平台建设,全面实行工业用地线上“控地价、竞贡献”,实现云上读地向云上供地跨越。
三是深入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核验合一、综合测绘”改革,助推项目高效审批。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事项,分类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对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确认书、土地复核验收审批事项进行再整合。探索工程建设项目“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完善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流程。加快综合测绘改革。
四是推动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服务再升级。对标世行标准,打通网签、税收和不动产登记流程,实现全流程一个环节、一窗立等。扩大全程网办业务范围,巩固提升预告登记、转现登记、抵押登记全程网办成效,重点在企业首次登记全网通办上取得新突破。
(六)强化监管,进一步规范规划资源法治建设。
一是抓好新《土地管理法》贯彻实施。抓好立法调研和文件修改等工作,尽快完成对市区综合区片价调整,积极推进《杭州市不动产登记办法》《杭州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实施办法》等规章的制定和修改。继续推进政策法规清理融合,对照既定的目标进度,加快构建与新机构新任务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
二是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以降低案件数量、提升办案质量为目标,明确减量任务,强化工作举措,继续抓好“两高一低”整治。高度重视诉源治理工作,积极开展诉前调解、案中调解,综合多种手段努力化解行政争议,从源头上降低案件总量。
三是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贯彻执行市府办《关于加强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督察工作的意见(试行)》,研究制定《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督察工作办法》,完善督察“杭州模式”。运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部署开展专项督察,接长批后失管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