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观展”又来啦!多日不见,是否十分想念?小编先为大家送上宋朝诗人柳永的一首词——《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一首传世佳作把杭州的富庶与美丽,把杭州人民生活的和平与宁静,描写得酣畅淋漓、恰到好处。
今天的杭州越发美丽富饶,市域面积达到1.68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超过8000平方公里, 是江浙沪地带陆域面积最大的城市。
先不要惊讶到张大嘴巴哦!这个时候小编就想问问大家了,你们知道杭州第一次建州城是在什么时候?
答案是——隋朝。
咱们坐上时光机去看看始于公元581年的隋朝吧,虽然那时的隋唐年纪轻轻,但也治理了杭州37年呢。
公元581年2月,北周静帝禅位于杨坚,也就是隋文帝,携大军来杭,隋朝建立。隋朝开始时设置钱塘郡,下辖余杭、富阳、于潜、新登诸县。公元590年9月,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废除郡级机构,只存州、县,钱塘郡改制杭州-----“州”为一级地方行政组织,“杭”才是名。因为州的行政建制起初设在余杭县,故以“杭州”名之,这是杭州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
平叛有功的杨素选定杭州为州治,又依凤凰山的位置筑城,城周围36里90步,设城门12座,东到盐桥河西,西接西湖东岸,北至钱塘门(今六公园),并征民夫开凿栈道,使江海陆路与城市贯通。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州城,当时的杭州城盘踞在凤凰山之上,周边环山面水,以军事防御力量为主,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
兴建完杭州城之后,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运河贯通后,交通大为便利,南北文化交流日益繁荣,这为之后唐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话说来到唐朝,唐朝的杭州,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而开始繁荣。唐朝当政者对杭州地区的水利建设极为重视。公元713年,在海盐重筑海塘六十二公里,以抗御海潮对杭城的冲击。公元762—779年,杭州刺史李泌为解决杭州因成陆未久,地近江海“水泉咸苦”,不宜饮用的困难,在城内开凿六井分别为相国井、西井、金牛井、方井、白龟井、小方井,所谓“井”,也就是容积较大的地下蓄水池。因为井水引自西湖,西湖的水源出自山泉,水质很好,从而保证了城市居民的饮水需要,从此,“民足于水,井邑日富”。
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对李泌所修六井作了疏浚,并在钱塘门外石函桥附近(今少年宫一带),修筑了一条湖堤,以增加西湖蓄水,进一步保证了六井的水源。六井的修建和西湖的整治,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杭州经济日渐繁荣,人口也迅速增加。
这里忍不住多提一笔:白居易把杭州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对杭州对西湖充满感情,留下了200多首赞美西湖山水的好诗,使西湖声名远扬,本期就用他的经典诗句来结尾吧。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回顾一下本期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