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朝门外酒坛儿,涌金门外划船儿,清波门外柴担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太平门外粪担儿”。
老底子杭州人的童年一定都伴随着这首朗朗上口的杭曲大调,这是明清时期的杭州人编写的,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巧妙地融入其中,它反映出当时的杭州城市区域功能已非常明显。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杭州是民殷物阜的江南名城和繁荣盛世下的文化之帮,今天请各位随小编走进明清时期的杭州......
东南都会
通过下图明代万历时期的杭州府城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杭州城基本是一个长方形,西湖则在杭州城外。
明代万历时期杭州府城图
1366年明朱元璋所部朱文忠攻取杭州,同年,设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浙江行省),浙江省名由此始,同时以杭州为治所。明建立以后废除了中书省,在地方设立三司。城市构造基本上沿元末义军领袖张士诚之旧,废除了钱湖、天宗、北新三门,余杭门改为武林门。此后,自明朝时杭州城门固定为武林门、艮山门、凤山门、清泰门、望江门、侯潮门、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庆春门10座,也就是大家现在熟悉的杭州十门。其中,钱塘门、凤山水门遗址还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
明朝十大城门位置图
了解完明朝的杭州十门,再来和小编一起看看明朝时的杭州有多繁华!明人有一首诗《北关夜市》,对杭州北关外夜市的买卖盛况作了记述“北城晚集市如林...湖上归人散醉襟,阛阓喧阗如昼日,禁钟未动夜将深“,足以看出明代杭州北关外夜市的盛况,也可看出当时杭州的人口之盛。明人李长卿有言“武林(即指杭州)生聚繁茂,盖以列郡之期会至者,殊方之惫迁至者,奚啻二三百万”,描述了明代的杭州,因为城市的高度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移民进入,人口已超过两百万。据史料记载,明代的杭州乃是当时世界顶级的高消费娱乐型大都市,其同时代的地位远超现在中国的上海。看完这些资料,手机前的您是否也和小编一样惊讶呢?
浙江首府
到了清朝,杭州社会稳定,在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发展。
清杭州府与今杭州区域对照图
清代杭州也称杭州府,1662年改“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行省。清代杭州城墙沿袭了明城墙,其范围界限没有变化,明末有人做了统计,其计算结果为“杭州城计九千八百五十三堞”。 清代杭州城内的建设,除了增筑满营外,民居及道路桥梁也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修建和增建,而最能反映城市面貌的是杭州城内外的“市镇”。杭州的经济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自古“水陆所辏”,极益于商贸,因而有“十农五商”之谚。商业的繁荣,又带来城市的繁华“杭郡江山错绡,城郭如环,奚啻万堞其间,栋宇参差,烟火相接,可谓繁庶矣”。
清朝时的西湖十景图
1905年,为抵制英、美掠夺浙江铁路权,浙江绅商成立了商办浙江铁路有限公司,决定自办铁路。1907年,南起江干的闸口,北到湖墅拱宸桥的江墅铁路通车,全长16.135公里,这是浙江大地上的第一条铁路!这时杭州城市也开始了第一次“东扩”,也就是跨越东河、临近钱塘江发展,使杭州渐渐成为沿江与临湖的城市。
清时杭州的铁路
清末杭州城市格局图
乾隆五十年时,全世界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只有6个,杭州就是其中一个。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形成了国内最大的“都市群”,这些城市都处于长江下游地区,通过大运河交通走廊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通过丝织业这一当时重要的经济纽带形成国内最大的丝织业商品市场,经济联系密切,共同形成了巨型的城市化区域,这是江南地区都市发展历史中非常具有崭新意义的文化形态。
杭州书院
明清时期的杭州经济发达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吸引了非常多的文人前来杭州。其中,有很多对科举功名已失去信心的人专门以教徒为生,而这类文人大多或隐入闹市不闻闲事、或名冠东南自成一派。明末至清代,杭州书院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最出名的以敷文书院(今万松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还有诂经精舍(俞楼)并称“四大书院”。您还记得古代民间传说人物梁山伯与祝英台吗,他俩上学的地方正是杭州的万松书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这段传奇爱情故事萌芽的地方吧。
万松书院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改辟为万松书院,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朝康熙大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于是改名字称为敷文书院。直到今天,其遗址中还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还有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2007年10月20日西博会“三评西湖十景”中,万松书院成为新一代西湖十景之一。小编此处友情提醒,现在的万松书院又称为万松书缘,想另找人生另一半的朋友可以来这寻觅,或许就能找到一段好姻缘。
风雅建筑
建筑是生活的“容器”、石头的“史书”。风格迥异的粉墙黛瓦、亭亭玉立的水榭楼台,至今犹存的富有特色的清代建筑散落在杭州各个角落,浸染着风雨沧桑,诉说着历史故事,见证着杭州发展变迁。
其中,胡庆余堂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晚清工商型古建筑群,也是徽派建筑风格的典范,是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于公元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创建的1988年胡庆余堂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入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胡庆余堂是全国唯一一家双国宝单位。
回顾本期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