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是一个“有机生命”,但鲜活的生命最终需要注入灵魂,而文化正是城市及区域之魂。吴越民系、江南水乡等都是长三角城市群及杭州都市圈共同的文化基因,也是城市间相互关联的重要纽带。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杭州都市圈和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认同。
文化渊源
“三角洲”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用希腊字母Δ(Delta)代指尼罗河口的三角形平原,此后Delta一词便用以表示河口的冲击地貌。Delta一词于19世纪晚期伴随西方地理学知识传入中国。
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3.7%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16.7%的人口,贡献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GDP。今年前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浙江同比增长10.6%,江苏和安徽同比增长10.2%,上海同比增长9.8%。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大约从东晋到今天,长三角地区至少经历了“江、河、江、湖、海”五个时代。随着这五个时代的变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重心不断地转移,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至少有南京、扬州、杭州、苏州与上海五个城市在长三角经济区成为“首位城市”,并分别形成了在当时相对完整的城镇体系,带动了近代长三角地区村镇体系的发展。
长三角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所处的吴越地区是由春秋时期吴国、越国故地衍生而来。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浙江、上海以及江西东北部、安徽南部一带,也是古代文化地理上的江南。
江南地区历史的传承,包括财富传承、文化传承、商业意识传承、从商精神传承等,集大成和商业文明的巅峰都发生在长三角。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长三角地区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追求,一直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最前列,使得“江南”成为了一张名片、一个符号,一种向往、一种实现,满足了那个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代表着为实现美好愿景的努力付出与制度安排。
文化符号
江南水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江南,自古就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诗路文化:钱塘江诗路与大运河诗路在杭州交汇。钱塘江诗路以“风雅钱塘,诗意画廊”为文化形象,挖掘彰显诗风雅韵、宋都遗风、西湖印象、潮涌文化、南孔儒学、千年古城等文化内涵。大运河诗路以“流觞运河,诗画江南”为文化形象,挖掘彰显南北诗荟、水乡古镇、江南丝茶、东南佛国、绵绵曲艺、红色基因等文化内涵。
杭徽古道:徽杭古道始建于唐,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也是古时徽商和浙商互通贸易的重要通道,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同时也是杭州向西联系黄山(古称徽州)的文化纽带。
敲黑板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江浙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杭嘉湖平原、杭绍平原及一衣带水的水系脉络使得地区有着密切的人流、经济和文化交流,而南宋都城和浙江省会等行政区划使得杭州占据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文化认同将城市群的联系从单纯的经济效益进行拓展,只有建立区域间的文化认同,才能提升区域内“人”的认同感,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愿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