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区县动态

《中国自然资源报》刊登!这里的整治古韵足︱杭州余杭将文化底蕴融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信息来源: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1-12-02 17:27 浏览次数:

近日,《中国自然资源报》刊登了题为

《杭州余杭将文化底蕴融入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这里的整治古韵足》报道

介绍了余杭区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的工作成效


以下为全文内容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头连接着古老文化,一头连接着现代创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有着我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良渚遗址,近年来,在独特的区域定位下,将文化底蕴融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走出了一条内涵式治理之路。

# 生态修复现风貌,千年古镇今成文旅胜地 #

2017年起,余杭区以践行“两山”理念为契机,对瓶窑镇南山村、西安寺村等9个行政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工程以‘整合、修复、优化、提升’为目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当地自然风貌。”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生态修复,成为瓶窑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起点。该镇种植了芦苇、千屈菜等耐水湿植物,在苕溪河道两岸建起了600亩的绿化带以及临水木栈道。依托苕溪河水体整治,实施建设用地复垦项目164亩、垦造耕地项目113亩、旱改水项目265亩、耕地质量提升项目834亩……整治后,瓶窑镇增加了耕地面积277亩,零星图斑减少了47个,腾出了124亩发展空间。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联动古镇的尝试也应运而生。瓶窑镇发挥城乡互动的优势,以文化丰富旅游体验,打造了“瓶窑十景”“瓶窑十味”等特色文旅品牌。

#土地整治拓空间,走出乡村治理新路子 #

在径山镇,径山茶的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已成为杭州市美丽城镇建设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范例。

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伊始,我们不拘泥于村庄改造提升,而是围绕禅茶文化,将径山镇现有的景观资源和人文脉络串联起来,增加可游性、可赏性。”

目标定,硕果出。径山镇开展的9个土地整治项目,共“整”出高标准基本农田180亩、水田8.17亩、旱地75亩、建设用地42亩。在土地流转的政策推动下,农业产业空间的新格局也随之打开。

今年国庆节,径山镇小古城村游客如织,文旅业活力旺盛。借势土地整治,小古城村还开启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路子,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完善民主协商机制,带动村民参与全村各项工作。该村先后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国家级生态村等荣誉。

乡村治理好了,经济也跟上来了。2020年,小古城村集体可分配收入达96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4万元。

# 统一管理富“荷包”全民共建共享美丽生态 #

一到节假日,良渚街道杜城村麟海采摘园就迎来大批游客体验农趣。特别是园区内一种悬空种植的西瓜,勾起了不少游客的好奇心,这种“巧思”既方便游客采摘,还能减少虫害、增加西瓜受光面。

由于对面就是良渚古城遗址,这里深受孩子的喜爱,参观完良渚遗址公园后,可以来这里体验良渚的农耕文化。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麟海采摘园正产生于区里规模流转的3000余亩土地,“专门用来从事绿色无公害蔬菜、水稻、水果种植及水产养殖,带动居民增收。”

几年间,良渚街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治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292亩、垦造耕地60亩、旱改水近20亩、建设用地复垦128亩,建成近15公里四好农村路。在港南村,以“野趣港南”为村庄品牌,把“低散乱”厂房改建成港南旅游集散中心,将苗圃基地和旧厂房改造成集研学、游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儿童公社”,自运营以来,已带来40余万元收益,实现农民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双赢;在安溪村,“绿树灰墙红花,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态休闲乡村从画中走向现实。

据悉,余杭区通过盘活存量用地,整治“低散乱”,改造升级老旧农居等举措,探索一条城郊融合的有机更新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再结合现代农业为主的农文旅融合模式,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将坚持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科学规划为前提、乡村振兴为导向,努力打造具有余杭特色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路径。”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