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浙江省政府的要求,杭州市政府和省建设厅会同省国土厅等相关部门,委托我院编制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空间总体规划》(下称《规划》)获得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其探索得到了学界和行业认可,为创新地区的空间规划模式提供了杭州样本。
据悉,《规划》实施以来,该地区正按照规划的指引开展控规评估、多规融合机制研究、低效存量提升和总体城市设计等工作,以服务创新为目标引领地区发展,以落地实施为导向推进现代治理。
一、规划背景
2016年杭州G20峰会提出“要携手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同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杭州正在迈向以创新为特色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名城。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规划建设,应创新之景,合改革之时。
二、规划思路与内容
《规划》是用以指导下层次法定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近期行动计划、城市设计等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统筹协调地区规划实施、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首先,强调规划引领,确立发展高度;其次,发挥规划在空间资源配置上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针对地区发展的难点,做到对症下药。
1、战略引领——明确地区发展目标,明晰空间形态结构
秉承“包容、绿色、可持续”三大发展理念,把大走廊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和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标杆区。构建“双廊串三城、红心依蓝心、三网织多团”的组团化空间结构,加强天际线控制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引导,形成“功能紧凑有序、空间疏密有致、乡村舒朗有机、风貌和谐有章”的空间形态。
图1 空间结构
2、规划管控——加强空间刚性管控,合理协调空间资源
建立“开发边界”制度,保护整体生态格局,保障长久生态安全,引导城市紧凑、有序增长。应对洪涝风险保护河道、修复生态湿地,保护生态冷岛和城市风道,充分考虑并预留环境设施、供应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的空间。
科学有序利用有限的新增空间,优先投放创新载体及生产服务设施、生活服务设施、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高效复合利用、立体开发新增空间;有序盘活低效存量用地,保障重大项目战略空间、实体工业和创新成果转化空间。
3、实施导向——强化关键功能引领,谋划当前实施重点
立足地区实际,指向规划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实施重点。一是大力引进高能级创新载体,国家级实验室、一流大学、大型企业研究机构等入驻;二是加强对外链接,谋划建设杭州高铁西站;三是补强金融、咨询、贸易、培训、会展等创新服务关键设施;四是看齐国际标准完善优质公共设施;五是打通交通骨架,形成三条东西走廊;六是保障并适应双创人群的居住需求,提供低成本租赁房。
三、创新与特色
1、探究普遍发展规律,明晰创新地区发展路径和应对措施。
规划立足于“创新”主旨,总结了创新城市发展的空间特质、内在机制和治理对策的普遍特点。在此基础上,规划基于大走廊创新活动特点、发展阶段判断和创新人群分析,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尊重并顺应创新要素集聚和运行的发展规律,提出大走廊创新地区的发展路径,一是持续吸引创新载体和人才;二是要重点加强网络联接,营造创新生态,锚固创新资源;三是要逐步推动创新辐射,推进创新成果区域转化,并逐步接入全球创新体系。
重点考虑创新活动和创新人群的点和需求,提出创新环境、居环境改善的定制化措施。针对性地规划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品质,丰富的文体休闲活动,便捷的交通出行效率,多选择的租赁住房等空间与设施。
图2 创新空间规划引导图
2、改良空间规划手段,整体引导空间结构,精细调控空间资源。
按照局部服从整体、发展服从安全、当前服从长远的原则,将空间诉求和管控要求统筹整合并落实到具体空间上,以结构性引导和政策区管控相结合的方式,重新定义空间规划蓝图的表达方式。
依照规律规划组团化的整体空间结构。延续大走廊团块状和多要素的现状空间特征,遵循创新地区簇群集聚和网络联系的组团化空间布局规律,即以生态走廊和交通走廊串联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和紫金港科技城,在三城中央以湿地为核心规划建设公共服务中心,以公交网、绿道网、基础设施网等联系28个组团式功能片区,三城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点进行差异化发展。
划定各类政策区精明调控空间资源。划定洪水风险等级区、涝水集中滞纳区,保障城市安全;划定“战略意图控制区”,保障新增空间优先支持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划定“工业空间保障线”,保障实体工业和创新成果转化空间;划定“结构性绿廊控制区”,保障外围生态要素渗入城市内部和组团间的生态隔离;划定“建设高度管控重点区和重要天际线”;划定“开发强度管控重点区”,引导开发建设点轴集聚;划定“地下空间建设重点区”引导有序开发。
图3 工业空间保障线
3、探索现代治理转型,协调跨区管理、跨界分工,落实规划实施。
规划提出改良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机制,建构“三统两分一代管”的空间规划体系。大走廊办公室统一规划平台、统筹空间资源、统领空间政策,各区市分别制定专项和详细规划、分别规划实施与管理,大走廊办公室代为管理战略意图控制区和结构性绿廊控制区的各项规划建设。切实解决跨区设施衔接、区域产业合作、公共设施共享、生态空间保护等方面缺少统筹的问题。
图4 空间规划体系
规划制定“责任清单”,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在规划中的权责。明确政府必须干、不宜干以及各区政府需要合力干的事务,即边界、形态、时序和标准的四个空间管控,做公益性设施建设和市场回报率低的创新投资两件事,放宽对创新功能的各类用地用途控制,建立“4控2做1放宽”的权利义务清单。搭建地理市情平台,制定年度项目计划,完善重点专项规划,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重点地区城市设计。
探索空间资源市场化统筹开发的新机制。现有行政管理框架下,建立“重市场化、轻行政化”的运营模式,成立政府控股,企业、高校多方参与的开发公司,以市场化手段统筹协调空间资源,消除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等行为,实现各区共赢和全省辐射。
4、创新编制成果形式,摸索规划思路、方法和成果形式的转型
同步平行规划专题研究。规划在编制过程中,邀请国内三家顶级规划机构互不干扰地开展对创新规律的平行研究,形成不同角度对创新空间、发展机制和引导政策的规律性探索,有力支撑了规划编制。
创新了成果构成形式。规划成果分别形成了“规划文本”和“战略指引”两种形式,前者具有指导约束各部门和下层次规划的法律效力,后者用于宣传规划理念、解释措施制定的缘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