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市局动态

【支部书记讲党史 ㉝】播火者︱李大钊

信息来源: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1-06-25 17:28 浏览次数:



主讲人:规划院第三党支部书记 钟景琳


在一百多年前那个世纪交割的时代,积贫积弱的中国领土被列强肆意瓜分,国民在动荡的时局里,茫然无助的维持着本来就已朝不保夕的生计。亡国灭种的阴影从来没有像此时那样真切地笼罩着这个泱泱大国,大多数国人无力木然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而一些觉醒的人,已经踏上了探索救国、寻找真理的路。李大钊就是这些人中当之无愧的先驱和领导者。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成长的年代,中华民族正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他去日本是学习经济学的,但是李大钊对当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的书籍不怎么感兴趣,而对河上肇博士所介绍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他是爱不释手。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3年,李大钊最大的收获,除了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就是结识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陈独秀。当时也在日本留学的陈独秀,了解“二十一条”的内容后伤心欲绝,在一篇文章中流露出厌世的情绪。李大钊参加了留学生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并撰写了《警告全国父老书》,他以《甲寅》杂志记者的身份提出不能因为政客的腐败而厌弃自己的国家。李大钊的一席话让陈独秀重拾信心,成为他们革命友谊的开端,也为几年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1916年的北京,“共和”沦为摆设,袁世凯称帝而亡,北洋军阀粉墨登场。获悉国内的腐朽动荡,即将结束日本留学的李大钊夜不能寐,写下了名篇《青春》。这时,他27岁。文章提出青年人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文章荡气回肠的气魄和精辟透彻的说理,庄严宣示了青年的神圣使命,教育并帮助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随即李大钊从日本回国,后来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十月革命一声的爆发,更是坚定了李大钊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李大钊在27岁手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著名对联。“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这幅对联也成为了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李大钊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义倡导者之一。1918年8月,李大钊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创建了少年中国学会,并亲自介绍了毛泽东等一批进步青年入会,那一年,毛泽东刚刚25岁,李大钊也只有29岁。1920年3月,李大钊和邓中夏、高君宇等人秘密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

但李大钊的革命活动,却遭到了当时北洋军阀的仇视,李大钊成为了头号通缉犯。李大钊生前最后一张照片上他双手微握呈拳状,双目直视镜头,神色从容坚定,看不到一点儿的恐惧。1924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人闯进了苏联使馆的俄国旧兵营,逮捕了李大钊和他的家人还有国民党、共产党以及使馆工作人员80多人。大使馆被包围前几天,中国秘密党员杨度就知道这一消息。因为张作霖要闯苏联大使馆,还是要慎重一些,他征求各个帝国主义列强意见的时候,杨度听到了这个消息。赶紧就跟李大钊说,但是李大钊让一些同志先撤退。面对轮番审讯,李大钊坚贞不屈,丝毫没有暴露共产党的任何秘密。于是张作霖派他的“小诸葛”参谋长杨宇霆前来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但被李大钊严词拒绝了。在狱中李大钊写下了著名的在《狱中自述》。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表达了坚定的人生信念。“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由此看出李大钊爱国主义精神的出发点和矢志不渝的革命志向。李大钊入狱后,北方铁路工人想劫狱救他。这个消息传到监狱以后,李大钊却说:“不能再要同志们冒险了,免得继续耗费革命力量。”他拒绝了营救计划。李大钊在狱中从没提到过家人,被捕十几天后,他在审讯处,见到了妻子赵纫兰和两个女儿。妻子见他头发蓬乱消瘦了很多。一下子就瘫倒在了地上,女儿也大哭起来,但是他只是冷静地看着她们,没有说一句话。李大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却全力搭救一起被捕的爱国青年,他在《狱中自述》中表示:所有被指控的“罪责”都是由他来承担,希望当局不要株连其他的青年,恳求对他们能宽大处理。张作霖见连番审讯和劝降没有效果,也撕下了伪装,对李大钊等人下了毒手。1927年4月28日军法会审开庭了,一番装模作样的提审后,很快就出了判决结果,以所谓“宣传共产,搅害公安,颠覆政府”的罪名,判决李大钊等20人绞刑。下午2点左右,李大钊第一个从容地走上绞刑台,献出了年仅38岁的宝贵生命。李大钊向死而生,是因为他参透了生命的意义,李大钊向死而生,是因为他已经参透了生命的意义。

斯人已逝,然而李大钊那段有关生命价值的名言依然萦绕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心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机关党委)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