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介绍

关于《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公众参与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

来源: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1-09-07 11:22 浏览次数:

《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已于2021年5月31日至6月29日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官网、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官网及微信公众号上进行了为期30天的草案公示。公示期间我局收到热心市民通过邮件、来信的建言献策17条,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16条,以上意见建议经整理归纳为11个方面。本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原则,我局对公众反馈的意见建议进行专项研究,现将采纳情况反馈如下:

主要意见建议1:关于草案公示版“一核九星”空间格局的提法。主要建议内容:建议考虑滨江区、桐庐县和建德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真实区位,在一核九星的概念中,建议将滨江包括在一核中,将建德和桐庐由一星,转为两星。

采纳情况:已采纳并修改。目前市级总规修改成果,明确的“一核九星”功能定位中,“一核”即核心城区,由上城、拱墅、西湖、滨江4个区组成,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九星”即萧山、余杭、临平、钱塘、富阳、临安、桐庐、淳安、建德等“九大星城”,总面积达1.62万平方公里。

主要意见建议2:关于规划人口。草案公示中规划2035年常住人口1500万人过于保守。

采纳情况:未采纳,回应如下:近年来杭州经济发展迅速,环境品质提升,吸引了全国各地人才纷涌而至,人口规模也随之快速增长。根据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2010年至今的十年间,杭州全市增加了324万人。未来,杭州仍将努力保持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继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也将必然持续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集聚于此。

针对2035年人口规模的预测,编制团队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和预测比较,考虑了影响人口增长的各方面因素。一是全国人口发展大背景。杭州的人口增长离不开全国的人口发展大背景。据权威人口学者和相关专业机构预测,伴随着老龄化加剧、婚育妇女减少等普遍趋势,我国人口规模将在未来十五年内迎来峰值。另外,与过去十年不同,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蓄水池在未来十五年将越来越小,城市间对人才的争夺将空前激烈。杭州要维持过去十年每年30多万人口增长的态势,难度颇高。二是综合考虑各项政策。规划按照多政策情景开展人口规模预测研究,综合考虑了放开三孩政策和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等多种情景。三是坚持宜居天堂目标。规划始终坚持杭州是一座宜居舒适天堂的目标,绝不能重蹈过去大城市拥挤、嘈杂、污染的老路,再也不能把城市当作住人机器和劳动工厂来对待,要合理控制人口,保持在适宜的总量,实现杭州人独特的诗意栖居和奋斗乐业的兼得。

因此,综合上述研究和分析,规划2035年杭州常住人口规模1500万左右。同时,为了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规划按照2000万服务管理人口进行公共基础设施的配置。

主要意见建议3:要注重建设小城镇,调整我们的方向,农村的城市化要做到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采纳情况:已采纳。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发出号召:“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这一思想也在本轮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得到很好的落实。一是按照“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的原则,构建“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特大城市新型空间格局,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二是根据国家的统一工作部署,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控制线”,将城市轻轻地放入大自然中,锚固城市山水生态空间、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防止城镇空间无序蔓延,实现城市周边八条生态带融入城市内部;三是以“城镇圈”为基本单元统筹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引导高能级设施向重点镇积聚,加快城镇圈内重点镇与一般镇间交通网络的直通互联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四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城乡融合,推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尊重乡村格局和特色,分类型对乡村进行有序引导发展,构建乡村社区生活圈,保护提升乡村风貌。

主要意见建议4:“求是村-东山弄小区-玉泉村”区块规划改造建议。

采纳情况:未采纳,已回应。该区块规划改造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将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下层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进行细化落实。

主要意见建议5:建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都市区、都市圈的资源要素,统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统筹产业布局、统筹交通规划

采纳情况:已采纳。在新一轮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中,提出了杭州引领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目标。杭州、嘉兴、湖州、绍兴构成的杭州都市区是浙江省四大都市区之一,在此基础上加衢州、黄山两市形成了“4+2”体系的杭州都市圈。规划提出增强杭州作为中心城市集聚能力,强化城市分工合作。一是推进都市区毗邻区块同城化,提出建设杭嘉、杭湖、杭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聚焦交通互联、产业互动、文化共建、生态共报等内容。二是构建钱塘江生态经济带,联动淳安与安徽黄山歙县、屯溪区、衢州开化县等重点,聚焦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三是建设杭衢黄省际旅游合作示范区,推进铁路、高速公路、风景线道、绿岛等建设互通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联合培育。

主要意见建议6:希望市级总规关注一下瓜沥的发展,重视一下瓜沥的轨道交通、道路交通以及产业等方面;重视杭州绍兴之间交通、产业等方面的合作,真正做到一体化。在具体的实施中,一些项目可以杭绍共同推进(例如杭州中环、产业园、绍兴地铁 8 号线柯岩到永盛路、相关市域铁路建设及水乡旅游线南延等),实现双赢的效果。

采纳情况:已采纳。瓜沥镇位于杭州-绍兴连接的重要纽带,是杭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重要组成。规划提出以萧山区、钱塘区和绍兴柯桥区、诸暨市等区域为重点,共筑1小时交通圈、共育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保江滩、湿地、水乡生态,逐步建立一体化交通、产业、城镇、生态体系。

主要意见建议7:6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市级总规应当体现更多关于共同富裕的内容,包括杭州市很多资源可以在都市圈核心区共享,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

采纳情况:已采纳。在规划公示期间,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市级总规编制的修改完善工作第一时间对该《意见》展开研究,结合省、市的要求和专题会议精神,明确提出相关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力求发挥杭州省会作用担当,展现头雁风采,建设好美丽杭州、美丽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一是加快市域一体化发展,构建特大城市新型空间格局。二是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三是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稳步提高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推进学有优教、推进病有良医、推进老有颐养、推进住有宜居、推进弱有众扶、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四是打造文明和谐美丽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主要意见建议8:草案中述及有关“加快土地二级市场流转”的规划。对此规划,笔者认为潜在风险极大,目前可预见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一是第一手使用权所有人到期的问题,如牵扯人员过多,在到期时存在各项棘手问题,政府恐被迫续期;二是二级市场流转将进一步活跃一级市场参与者竞价,甚至单纯为流转获利,进而进一步推升土地出让价格,带动房价上升;三是如出现使用权所有人分割土地流转的情况,将进一步加大各类风险。望请领导慎重考虑,指派专项团队加强调研,审慎决策是否放开或加快二级市场流转的有关规划。

采纳情况:未采纳,回应如下:土地二级市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力推行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供应为主的土地一级市场和以市场主体之间转让、出租、抵押为主的土地二级市场,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指导意见》,主要针对土地二级市场运行发展中一些逐步凸显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如:交易规则不健全、交易信息不对称、交易平台不规范、政府服务和监管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的要素流通不畅,存量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较低,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市级总规草案中,提出加快形成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土地二级市场,通过创新运行模式、规范转让、出租、抵押规则以及加强监测监管等方式,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土地要素合理高效流动,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主要意见建议9:关于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议增加谋划建设杭州第二国际机场项目。

采纳情况:未采纳,回应如下:本次市级总规(草案)中提出,针对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航空方面,通过提升机场枢纽级别、完善机场陆侧接驳体系、支撑临空产业发展以及加强区域多机场体系协同等方式,建设国际航空枢纽,萧山机场近期作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核心机场之一,远期发展成为国际航空枢纽,提高杭州的国际连接度。增加谋划建设杭州第二国际机场项目涉及国家机场的统筹布局和省域层面的空间协同,需要在上一层级规划或战略规划中明确后,落实到本轮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

主要意见建议10:建议在建设用地指标受限的情况下,是否考虑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尤其是商品房的供应。建议在具体用地规划时考虑职住分离情况。

采纳情况:已采纳。规划提出结合“一核九星”的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完善居住空间布局,促进住房供给与区域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产业分布相匹配,优化提升核心区域的居住环境和品质,合理布局郊区新城居住空间,促进郊区新城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发展。一是对城市核心区的居住用地规模进行导控,适度控制新增居住用地规模,新增居住用地重点布局与产业空间布局相互结合。二是对郊区新城,引导新增居住用地向九大新城布局,强化公交引导,结合产业空间和就业岗位分布,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多措并举加大租赁住房供给,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主要意见建议11:开展城市有机更新方面,建议加强对主城区高密度建筑、住宅小区的安全提升工作(主要是抗震能力)。

采纳情况:已采纳。规划提出了城市安全保障与风险防控应对的相关内容,针对提高抗震能力方面,各项建设工程按国家标准的地震动参数值进行抗震设防,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在国家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既有建筑,包括各类保护建筑,按抗震设防标准采取抗震加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