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东接诸暨市,南连浦江、建德市,西邻淳安县,东北界富阳区,西北依临安区,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全境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桐庐县以丘陵山区为主,平原稀少,属浙西中低山丘陵区。四周群山耸峙,中部为狭小河谷平原,山地与平原间则丘陵错落。今天,我们继续带大家一起探访桐庐的老地方,寻觅新味道。
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早在新石器时代,桐庐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在桐庐窄溪村的茶山、秀峰山、陈龙山、会山、米山及横村镇的凤山一带,曾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石镞、石刀、石斧、石铲、石锛及泥质灰陶、夹砂灰陶残片等。桐庐于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始置县,迄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素有“钟灵毓秀之地、潇洒文明之邦”的美誉。北宋名臣范仲淹感慨于这片土地的奇山异水,赞之为“潇洒桐庐”,并写下了传世名篇《潇洒桐庐郡·十咏》。历史名画《富春山居图》最精彩的一段就是描绘桐庐山水。
分水镇武盛古街
武盛古街位于桐庐县分水镇,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自古以来是分水繁华地段。古街名为武盛,寓意当时国家繁荣、风调雨顺之意。据说当年武则天称帝后,听闻分水县内有条武盛街,立刻龙心大悦,并当即下旨,于如意元年(692年)将分水县改名为武盛县,其主街也确定为武盛,以示武氏兴盛之吉兆。
作为旧时分水镇唯一的主要街道,武盛古街承载着老分水最厚重的历史记忆。街道东西走向,南北两侧巷弄纵横,路面用青石板铺砌,从东门到西门有几百家店铺,糕饼店、裁衣店、布坊酒铺、特色小吃……百业俱全,往来商人络绎不绝。随着城镇发展变迁,武盛街繁华的前世渐渐没落,石板上纵横的划痕,木门上深浅的沟壑,都在诉说着老街以往的故事。2017年开始,分水镇深入挖掘古街文化内涵,通过修建武盛古街高家厅、宁绍会馆、五云山公园等16个文化节点,形成印象分水、老巷寻踪、颂德遗风、梦回城隍、梧桐依旧、五云佑文、药王福佑、夜韵呈祥等“武盛八景”,成为一条有韵味、有记忆的古街,成功创成国家3A景区。
现在的武盛古街,大部分是上世纪中期或更早期留存下来的房子,经过修缮后保留着原有的古味,经营着各式买卖。老板们守着自己的门店,看周围人潮涌动,你来我往。没事在路边坐着歇歇脚,听听二胡,或在酒馆里品品酒,茶馆里喝喝茶,听市民用地道的分水话和你聊聊古街的故事……
江南镇窄溪村
乾隆《桐庐县志》记载:窄溪,甘溪(即大源溪)下游,自南而北经前村由张家溪口入富春江,因溪流窄小而得名。另说,富春江流经此处变得狭窄,故名窄溪。旧时有货运码头和轮船码头,是水路两栖重要的交通枢纽。
窄溪村有古民居10幢,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则是徐之厚故居、沈家沈永成民居。徐之厚,清乾隆时人,其兄徐之宽,乾隆乙酉拔贡朝考一等一名,曾官至义州知州,徐之厚亦曾任布政司理问。故居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坐东朝西,砖木结构,三间二弄二进四合式楼房。一进石库大门,大门前用石板铺设,两侧置有旗杆石,天井也用石板铺设,做工十分考究。整幢建筑布局规整,用料粗大讲究,楼层略高,雕刻简洁。
窄溪村还有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就是“窄溪”牌铁壳秤砣蟹。每年入秋,大批河蟹都沿江而上聚集到这里来。当地不但是个出好蟹的地方,还有很悠久的吃蟹传统。桐庐有好几个村都有铁壳蟹,以窄溪村最为有名,窄溪蟹之所以出名,在于它保留了野生蟹的原始野性。窄溪人养殖的铁壳秤砣蟹大部分为“中华绒鳌蟹”,不但取用富春江的野生蟹苗,还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抽取富春江水灌入蟹塘。窄溪人从外地采购大量螺蛳、鱼干做天然饲料。如此优越的养殖条件打造出的铁壳秤砣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背壳锃亮,野性十足,肉质结实,鲜香味美。
敲黑板
在桐庐的青山绿水间,这些传统村落如珍珠般散落在各个角落,它们是桐庐悠久、深厚文化底蕴的结晶。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在文化旅游资源,把传统村落培育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桐庐一直在积极的探索中。如今,桐庐荣膺“中国最美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诸多“桂冠”。她以厚重而又轻灵的城市特质--潇洒,紧紧勾住了中外游人的心神和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