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市局动态

一山一水一传承

信息来源: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2-10-09 17:26 浏览次数:


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个社区,那些值得被承载与赓续的,就是她们的根和魂。

当时代急速发展,如何贯通历史、融入文脉、承载生活?人们需要一边寻根问源一边探索求新。守与破、传与播、发掘与保护、规划与利用……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巨大课题。

本期,我们跟随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华芳的脚步,去聆听传承的故事。答案也许不在别处,就在这日复一日付出的劳动里,在对这座城市的无穷热爱里,她努力告往知来,烛照前路。


省党代表 华芳

华芳:

西湖,不止于美

文化繁茂与遗址群集,让杭州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遗产之城”。作为一座历史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也是一本华芳读不尽的“书”。

华芳,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研究所所长。最近两年,她和团队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修编新一轮《西湖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保护规划》以及遗产区功能业态规划的提升。

她时常会到断桥附近走走,远眺北山路、保俶塔,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她正在规划保护、正在发掘价值的风景。

“苏轼作词形容西湖:‘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我们就是尽力表达出‘空翠烟霏’的景观典范。”从城市规划和历史保护研究的角度来看,华芳眼里的西湖,不光是景致和业态、更是山水格局和文化史迹。“例如这北山街区域,是西湖的‘会客厅’,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要素的集中体现。”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曾提出过一个观点:“西湖更应该被当作一个给人以启迪的地方,而非单纯的公园。”华芳深以为然。

十一年来,从观光景点到世界遗产,西湖呈现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但西湖,不止于美。

事实上,从申遗成功开始,要重新定位的,从来不是西湖本身,而是人的理念。

今日的西湖,早已不是十一年前世遗家族的“新生儿”。十一年来它用多个“第一”证明了自己已是“先行者”:2011年7月,成立全国组建速度最快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2012年1月出台《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填补国内文化景观专项立法空白;2014年提出国内首个规范景区业态的《西湖风景名胜区业态提升规划》;2020年管委会机构改革时,机关内部设置了文物遗产局……

新一轮《西湖世界文化遗产规划》的修编,就是站在未来、破解当前的新问题新诉求,谋划未来更理想的城湖关系。“保护西湖是我们的永恒主题。面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城湖空间关系影响、景区开发建设、旅游和交通等方面的压力,我们准备好了吗?从管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向管理‘世界文化遗产’转变,我们还需要怎么做?城湖空间保护、遗产区建设控制、游客分流、交通管理等方面我们又要如何应对?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真的任重道远。”

作为一位致力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的行业领军人物,她先后为西湖、运河、良渚编制相关保护传承发展规划,为杭州“三世遗城市”做出了贡献。她认为,西湖遗产区文化遗产规划方面的经验,同样也可以给大运河、良渚等遗产地借鉴的。很快,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的《杭州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也将出炉。

“人始终是城市的主体。保护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当代价值,使其为人们所感知、所认同,这是我们的使命。”华芳说。


(杭州日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