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区县动态

余杭田长“浙”样说|复耕千亩土地 余杭种粮大户从种田治田到享“甜”

信息来源: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2-11-23 16:24 浏览次数:

编者按

粮安天下,地为根本。今年9月,自然资源部公布《耕地保护法(草案)》,提出“国家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耕地保护网格化管理”。余杭区作为“四无粮仓”的发源地,早于2015年开始,就以永安村为试点探索建立“田长制”。即日起,“杭+”新闻app推出“余杭田长‘浙’样说”系列报道,讲述七年间余杭各地全面推行田长制、加强耕地保护的举措成效。

点击播放视频

余杭田长说


11月中下旬,在余杭区瓶窑镇长命村,种粮大户梁仁明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收割时节。金黄色的稻谷从一辆辆卡车上倾泻而下,随即被铲车运送到烘干机吸谷口,在24小时不间断的机器轰鸣声中,经过筛选、烘干程序,最终经由长长的传送带进入储存仓。每天近80吨稻谷从梁仁明的烘干厂房被送往粮仓。

因幼时父亲生病,小学毕业后,梁仁明决定辍学帮助家里干活,16岁开始承包20亩土地种植水稻。“那时候很辛苦,犁地、插秧、除草、收割、运输,什么都是人工去做。”梁仁明说,即便如此,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不停扩大承包面积,逐渐发展到100多亩、200多亩。2016年,借着长命村土地统一流转的契机,梁仁明承包的土地增加到了700多亩。然而,承包前土地多用来养鱼、种菜、建大棚,土地碎片化情况严重,拆除、运土、填平等耕地恢复成本较高,梁仁明为此很是头疼。


梁仁明在烘干房忙碌 万怡晗摄


2017年,长命村正式实行“田长制”,长命村田长第一时间将整治土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提上日程,这为梁仁明的种田事业带来了转机。村级田长和巡查员进行日常巡查,及时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同时通过村民大会、挨家挨户走访等方式开展宣传引导,为耕地保护带来了“源头活水”。为破解耕地恢复成本高昂的难题,他们还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

长命村田长见梁仁明种粮积极性高、土地也管得好,便决定“借力打力”——由梁仁明将需要复耕的土地承包下来,负责改造提升,村里则根据土地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减租、免租,同时还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土地复耕申请政府补助金。在政府有关部门、长命村田长和梁仁明的共同努力下,长命村累计完成土地复耕近1000亩。这也为余杭区耕地保护创造了多元投入、共治共享的“长命村样板”。

目前,梁仁明在全市范围内共承包土地2000余亩,其中半数在长命村,而他在长命村承包的土地中90%以上来自耕地恢复。在长命村田长的帮助下,梁仁明申请到100多万元资金补助,加上自有资金投入,打造了从播种到烘干一条龙的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科技为耕地保护提供了新的助力,其中仅依靠植保无人机的投入使用,便可以减少30%左右的农药使用量。近年来,长命村土地质量和作物产量实现了双提高。

从前支撑起一家人生活的土地,见证了梁仁明的辛苦,以及他对土地的热爱与悉心保护,最终也将收获的甘甜回赠予他。“三十年前,我种地的收入只有四五千,现在翻了一百多倍,过上了小康、甚至可以说是‘大康’生活。”梁仁明笑着说。

靠着种田发家致富的梁仁明,也不忘带动村里人,平日里团队能够提供11个工作岗位,而到播种和收割忙季,每天需要招募近30名人手。“我们这些人离不开土地,就想踏踏实实把地种好、管好,”梁仁明说,未来他将一如既往地配合田长,将承包的土地治理得更好,也将生活建设得更甜。

(杭+新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