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区县动态

余杭田长“浙”样说|以“田长制”为“粮”策 余杭搭上乡村致富快车

信息来源: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2-11-07 17:27 浏览次数:

编者按

粮安天下,地为根本。今年9月,自然资源部公布《耕地保护法(草案)》,提出“国家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耕地保护网格化管理”。余杭区作为“四无粮仓”的发源地,早于2015年开始,就以永安村为试点探索建立“田长制”。即日起,“杭+”新闻app推出“余杭田长‘浙’样说”系列报道,讲述七年间余杭各地全面推行田长制、加强耕地保护的举措成效。

点击播放视频

余杭田长说


在余杭,守河有“河长”,护林有“林长”,耕地保护也有专门负责人“田长”。日前,在余杭区耕地保护集中宣传月活动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自然资源保护科科长沈宵透露,目前余杭共有各级田长360余人,“田长制”已实现辖区全覆盖。

“当初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看到田长们将余杭的耕地管理得井井有条,大家的努力总算没白费!”沈宵的一句话,牵出了“田长制”在余杭七年间起源和创新发展的“前世今生”。


余杭水稻喜迎丰收


时钟拨回到2015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余杭城区周边违法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年轻一代为追求更高收入,或外出工作,或自谋经营,出现大量土地撂荒现象,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日益加剧。

“那时候,我们只能依靠局里的人手巡查,人手有限是一方面,最难的还是当时没有可以参考的治田经验。”沈宵回忆道,正在局里所有人苦想出路的时候,余杭区开始推行社会治理大联动机制,给大家打开了思路。“我们邀请专家数次研究讨论可行性方案,最终决定对辖区农田实施网格化管理,设立镇、村、网格田长,将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如此,便是余杭“田长制”的起源。

说干就干。“田长制”耕地保护方案确定后,局里将目光瞄向了余杭街道永安村,计划在此展开试点。“选永安村,一方面是它离城区近,问题比较典型;另一方面,村里97%的土地为基本农田,保护需求较为迫切。”沈宵说,综合永安村现实情况,区里决定将全村划分为三个网格,由村委书记任田长,设3名网格员兼巡查员,并由30个村民小组组长任微田长兼信息员。

“田长制”的试行,让永安村村干部的工作更加“师出有名”,一经推出便受到欢迎。然而,在村民那头却遭遇了“冷面孔”——村民觉得自己承包的土地,盖房时占一块、垃圾杂物堆一下、忙时丢一丢,想怎么处理都行。部分将土地用来养殖畜禽或挖塘养鱼的农户,认为种粮经济效益低,抵触心理更加严重。于是,永安村村委书记带领着30余人的田长团队,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挨家挨户上门,讲形势、讲政策、讲道理。同时,还在田边设立保护标志牌,将田长的姓名、工作职责、保护范围和联系方式予以公开,为“田长制”推行营造氛围。“从那以后,如果有村民想动用土地,都会找到标志牌,看看谁是田长,再打电话问问田长意见。”沈宵说。

2016年,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现场交流会在永安村召开。永安村作为“田长制”的先行村,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同年,余杭区总结试点经验,发布《关于实行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 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的通知》,正式在全区层面推行田长制,建立起“镇(街)总田长+村级田长+网格田长”的工作格局,明确了网格田长巡查、发现、制止、报告和耕地保护宣传的职责。

今年,余杭区田长还搭上了“数字化”快车。通过“耕地智保”“天巡地查”数字化应用,利用高清铁塔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各级田长可以全天候、全时段监督区内耕地状况变化,“土”的工作也增添了“智慧味”。

如今,“田长制”在余杭历经七年发展,体系建设愈发完善,违法违规用地问题发现得更及时了、处理得更快了,村民保护意识也更强了。不仅如此,“田长制”在强化高标准农田管护、农田成片治理、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逐步引领全区走上生态美、农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村民的乡村致富“稻”路越走越宽。


(杭+新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