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发展需要规划的引领,符合乡村实际、符合村民需求的乡村规划,既能成为乡村发展方向的指南针,又能成为乡村建设的工程图。2月17日,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在黄湖镇青山村组织开展乡村规划培训会,破解乡村规划“为谁编、谁来编、怎么编”等问题,拉开了“学习的规资人”系列培训活动的序幕。
市规划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村镇规划处)处长李筱曼,余杭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君耀,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浙江城建未来乡村研究院有关专家到会指导,区经信局、区住建局、良渚街道、黄湖镇、径山镇等区直单位和有关镇街、国有公司30余人参会。
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君耀致辞。他表示,乡村规划,不仅要将传统乡村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景观风貌、产业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进行“多规合一”衔接,形成农田连片、村庄集聚、资源整合的村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更要放大公共服务补短的后发优势,以“资源高效归整”为抓手,努力在改善民生福祉上大抓落实、勇当标杆,实现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
市规划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村镇规划处)处长李筱曼从当前开展工作、过渡阶段编审要求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三个方面为参会人员讲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让与会人员对乡村规划的法定性有了充分的认识,针对下步即将开展的农村居住空间现状调查及需求工作也作了部署。
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江佳遥作《杭州市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导则》解读。从乡村规划编制目标任务、单元划分原则、编制成果要求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并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提出在资源要素稀缺、开发强度总量管控背景下,乡村如何精明收缩、减量发展的探索建议。
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分院院长徐志刚作青山村优秀村庄规划案例分享。他基于青山村自然特色介绍了其规划历程,并点出三个问题及思考,同时分享了他对于青山村未来总体布局、特色引导、下步工作方向的看法。
青山村
青山村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人口2600余人,距离杭州市中心42公里。村内三面环山、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接近80%,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
青山村附近的龙坞水库建于1981年,常年为青山村及周边村庄提供饮用水,水库上游2600亩的汇水区内种植了1600亩毛竹林。
20世纪80年代起,周边出现很多毛竹加工厂,为增加毛竹和竹笋产量并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村民在水库周边的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造成了水库氮磷超标等面源污染,影响了饮用水安全。由于水源地周边的山林属于村民承包山或自留山,仅通过宣传教育或单纯管控的方式,生态改善的效果不明显。
2014年开始,生态保护公益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以下简称TNC)等与青山村合作,采用水基金模式开展了小水源地保护项目,通过建立“善水基金”信托、吸引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自然教育基地等措施,引导多方参与水源地保护并分享收益,逐步解决了龙坞水库及周边水源地的面源污染问题,构建了市场化、多元化、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了青山村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生态意识提高、乡村绿色发展等多重目标。
与会成员针对前期村庄规划编制需求摸底情况、下一步工作安排等方面进行沙龙讨论。
会后,与会成员还实地踏勘了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自然学校、村民议事厅,亲身感受青山村的魅力。
据了解,“学习的规资人”系列培训会是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积极践行“三服务2.0”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通过对规划、审批等知识的宣贯,进一步提升村社、镇街基层干部业务能力。
接下来,余杭分局将常态化开展项目审批、耕地保护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培训,使规划资源知识让更多人了解知晓,不断推动余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余杭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