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6 17:37
衙前老街(穆吟 摄)
“归心已逐晚云轻,又见越中长短亭。十里水边山下路,桃花无数麦青青”。八百余年前,宋代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姜夔离越中、经萧山作下这首笔调轻快、意境浑融的纪行诗。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浙东运河轴轳穿梭,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客官商贾在这里系船登岸、触景生情,仰观萧然山之青翠,俯瞰运河水之浑澄。作为浙东运河首邑,萧山江寺前梦笔桥畔的梦笔驿便是这来往过客游子的栖身之所,在这里古城、古寺、古桥、驿亭与运河的青波、河畔的垂柳融为一体,春和景明,好一派浙东水乡图景。而如今,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萧山区将迎来续千年运河文脉,展时代浙东华章的新契机,让世人再赏北干松风,观运河文韵清扬,塑造瑰丽的大运河世遗窗口。
大运河(萧山段)位于浙东运河的起始段落,在《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中涉及“两河一园”,分别指西兴运河(浙东运河)和杭甬运河(浦阳江-西小江段)两条河道,以及浙东官河复兴核心展示园,浙东古纤道及萧绍海塘、衙前名镇、义桥老街、新坝船闸、越王城等多处特色展示点。
萧山区在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的位置
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展示
流经萧山区的西兴运河(浙东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河道,此外还有历史悠久的浦阳江、西小江,是目前在用的杭甬运河主航道。其中,萧山区境内的西兴运河(浙东运河)总长度约24公里,杭甬运河(浦阳江-西小江段)长约40公里。
萧山区涉及的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道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三大河段之一。其中,西兴运河段是浙东运河的西部起始段,也是大运河(杭州段)沿用时间最长最稳定的河段,是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及海上丝路的起端,自晋代到民国一直作为运河的正河河道。萧山老城厢是浙东运河上的首座古城,运河穿城而过,两岸街市与众多寺庙、古桥是运河繁荣的实证;古城西邻的萧山火车西站是杭州最新公布的市级历史文化街区,是大运河沿线现存唯一规模最大、风貌最完整的铁路遗存集聚区域,见证了萧山城市因运河、铁路而发展、繁荣的过程;衙前历史文化名镇,是浙东运河航标——航坞山下的文化名镇,古有悠久的驻军及抗倭史,近有重要红色遗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浙东运河古纤道是古代纤夫用纤绳牵引船只行进时行走的“专用道”, 萧山人称之为“官塘”,古时大运河萧山段除了萧山县城内、钱清城内之外,几乎全线都有纤道,是江南水网地区维系运河交通功能的特色设施;萧绍海塘——北海塘多段与浙东运河并行,是防止海侵,维护运河航运稳定和农业灌溉的重要保障。
浙东运河衙前段(穆吟 摄)
浙东运河老城厢段(穆吟 摄)
浙东运河纤道(张国雄 摄)
萧绍海塘衙前段(穆吟 摄)
杭甬运河由浦阳江下游段与西小江构成。杭甬运河是浙东内河黄金水道,是大运河(杭州段)当代利用的代表河段。唐起有西小江记载,明代形成目前航道,沿用至今,现为四级航道,是全国水运主干网重要组成部分。杭甬运河沿线还留存有萧绍海塘——西江塘,是杭州宝贵的一线在用海塘。建成于2006年的“杭甬运河第一门”——新坝船闸,是当时杭州通航能力最大的船闸,开启了杭甬运河的现代运河航运史。杭甬运河沿线生态资源丰富,是自然风光独特且流域文化久远的运河河段,三江交汇、圩田、山水景观佳,新石器遗址分布,乡土文化交融。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杭甬运河拥三江口重要区位,串联了义桥、临浦老镇区,沿线有居住、产业、交通枢纽等多种功能空间。
义桥老街(穆吟 摄)
建于1956年的新塘遗迹(穆吟 摄)
萧山区的运河沿线已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源30余处,类型涵盖各历史时段文化价值较高的寺庙、古桥、古纤道、古海塘、工业遗产、革命旧址等。本次规划建议新增展示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水工设施、历史街巷、近现代时代风貌建筑、乡土建筑、古城墙遗址等类型,如渔浦古渡、麻溪坝、麻溪桥石涵洞、义桥老街、萧山乡镇企业大楼、萧山世进士第、明清萧山城墙遗址等。
萧山区范围内浙东运河沿线文化资源分布图
二、文化景观的塑造
构建文化格局。沿河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片区;在历史与当代文化资源富集度较高的区域,形成多处文化簇群;在生态资源优良的区域,形成多处生态斑块。
以浙东运河为例,自西向东在萧山区内形成四大文化片区,分别为:“艺园西站、萧然城厢、创智新塘、红色衙前”。并在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交织区域,形成三大生态斑块,分别为:“湘湖-白马湖‘双湖’生态斑块、西山-北山‘双峰’生态斑块以及航坞山生态斑块”。
塑造文化地标。强化各类地标在文化展示和文化旅游中的灯塔作用,建立“山、城、桥”等各类文化地标的相互眺望关系,形成系统、独特、关联的地标景观体系。萧山区内大运河沿线山地标包括:城山、西山、北干山、长山、航坞山、碛堰山、虎爪山、杨岐山、大螺山、峙山、牛头山、乌石山等;城地标包括:萧山老城厢、明清萧山城墙遗址、越王城、衙前古镇、临浦古镇等;桥地标包括:永兴桥、市心桥、仓桥、梦笔桥、惠济桥、东旸桥、回澜桥、古毕公桥、巽龙桥、袁浦大桥、螺山大桥、茅山运河桥、万安桥、杭甬运河桥、陆庄大桥等。
萧山老城厢航拍(张海滨 摄)
航坞山及衙前古镇航拍(张海滨 摄)
塑造特色山水景观。结合地标、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点、河湾岔口、河流交汇处、山河景观界面,塑造重要历史文化点景观视廊、运河河湾景观视廊、山河景观视廊三类重要的景观视廊,形成特色山水景观格局。
构建题名景观。承袭现存的历史题名景观,恢复已消逝的题名景观,增加新题名景观,构建大运河沿线特色百景图。以萧山老城厢段运河为例,综合考虑历史题名景观“萧山八景”的构成保存情况、恢复的可行性,并结合重要节点的新景观打造,构建“新萧山八景”,具体包括恢复六景:菊山秋霁、西山月色、北岭烟光、祈园霜钟、樵楼晓角、航坞龙湫;新增两景:东岳揽胜、梦笔亭驿。
三、交通及开放空间支撑
1、综合交通
优化轨道交通布局。强化运河周边地铁站点可达性,增设换乘站点,便于不同区域人群通过轨道交通便捷到达大运河畔。
优化水上交通布局。通过水上交通集散体系串联运河主线与支线,形成沿运河水运交通体系,并通过换乘站点与地面交通进行快速换乘;积极发展铁水、公水、河湖等联运服务,推出参观游览联程联运经典线路。
优化绿道布局。结合城市现有绿道布局,沿运河进行绿道优化;增加运河两岸绿道作为城市次绿道,并增设多级运河绿道驿站空间;建设跨区域绿道和自行车道,增加停车换乘、自行车租赁、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
浙东运河东岳庙段(张海滨 摄)
临浦峙山河沿线(穆吟 摄)
2、蓝绿空间
布局生态廊道。构建低冲击的绿色海绵屏障,提升运河沿线环境品质。
构建多级运河公园体系。以滨河绿带和滨河生态空间为骨架,布局“市级运河文化公园、区级运河特色公园、社区公园绿地”三级运河公园体系,展示运河特色文化,形成杭州运河沿线十分钟可达的运河公园生活圈。
萧山西站铁路遗址公园节点航拍(张海滨摄)
白露塘(荻径塘)遗址与西小江(张国雄摄)
3、特色空间
塑造“运河未来活力街区”,形成滨水小街区、临河连续界面、低多层高密度、混合功能开发的特色空间。加密“垂河直街”,形成生活友好、公交换乘便捷、两侧活跃功能、慢行体验舒适的特色街道。
萧山老城厢段滨水街区(张海滨 摄)
四、重点版块——浙东官河复兴核心展示园建设引导
萧然山水城厢,新韵双线公园。萧山老城厢以山为屏障,与萧山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相邻。运河穿城而过,古城格局和街巷肌理保持完整,路网与运河交织,呈现小街区密路网形态。规划以塑造潇洒悠闲的萧山城厢运河风韵街区和创新活力的铁路-运河双线文化公园为特色。文化展示主题方面,重点围绕萧山运河古城地域文化、浙东运河历史水运与现代铁路、公路运输交汇转运交通枢纽等文化主题进行展示和文旅融合发展。
浙东官河复兴核心展示园范围示意图
萧山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航拍(张海滨 摄)
萧山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 ( 浙农·东巢艺术公园 提供)
文中规划图纸均来源于《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该规划编制单位为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风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