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介绍

“共富”齐奔竞 山河日日新!市规划资源局以改革塑造变革,助力绘就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图景

来源: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2-06-20 17:59 浏览次数:

6月13日,杭州首批“市域一体化”不动产登记事项在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钱塘区与余杭区、临平区范围内打通办理。这意味着,住在这些区域的群众再也不用跨区跑动,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十多项不动产业务,杭州不动产市域通办“俱乐部”进一步扩容。

市域一体化,共富再加码。

这只是杭州市规划资源部门以改革塑造变革,助力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基本图景实现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市规划资源局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规划引领全域资源要素、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打造有为政府,以生态治理厚植生态文明之都绿色本底,以下沉服务助力乡村振兴……锚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促进市域共富、物质精神共富、城乡共富,助力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

探索规划领富新机制

从公共服务配置到土地供应,扎实促进资源要素全市域均衡流动

“以后富阳和西部的市民不用跑主城区看病了,就近就能看!”

最近,从事医疗工作的市民王先生留意到,在自己居住的富阳区,除了区妇幼保健院正全力创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的富阳新院区都在抓紧建设。根据计划,这些医院将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特色优势明显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事实上,这些项目,早在2018年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下称“总规”)战略研究阶段,就纳入了规划蓝图。

“富阳在全市最新的空间结构定位中,属于副城。”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正在编制的“总规”,着重引导副城基于同城一体,提升服务能级、优化公共服务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提供就业岗位,不断吸引人口集聚,“而副城要实现能级提升、人口集聚的目标,高品质医院、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必定要先行一步”。

去年,中央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意见下发。“这为杭州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促进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指明了方向。”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去年以来,总规以“做优主城、做强副城、集聚县城、培育重镇”为策略,加快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国土空间新格局,夯实杭州全域共富底图。

聚焦主城,总规主要引导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外迁,鼓励引导主城内人口向外围疏解,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展示,优化主城风貌环境。



聚焦县城与重点镇,规划着重引导以产兴城和依城兴业相结合,推进县域城镇化,高标准配置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综合性城市。

同时,总规还提出加强副城中心和县城中心建设,提高公共中心、交通枢纽周边地区开发强度,大力推广功能混合布置、空间复合利用、土地综合开发节地模式等一系列策略,更好统筹资源要素均衡流动,探索形成全域共富的新机制。

在总规引领下,各类专项规划也朝着“共富”目标齐齐发力。

在年初市政府批复的国内首个轨道交通TOD综合利用专项规划中,市规划资源局划定“六区二十一片”TOD重点发展区,包括“临安滨湖新城中心发展片”“富阳客运枢纽活力带动片”等,为支撑郊区新城发展注入“共富力量”。

握指成拳,快马加鞭。全市的土地供应,也围绕“共富”目标促均衡、助民生。

据市规划资源局数据显示,“共富”目标提出以来,我市持续增加租赁住房土地供给,住宅用地供应向周边区域倾斜:今年1—5月,我市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1200亩,其中萧山、余杭、临平、钱塘、富阳、临安六城区供应1035亩,占市区供应比例的86%。

同时,供地保障更加注重民生:2021年全市供应租赁住房用地1611亩,占出让住宅用地面积的15%;共实施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项目6个,其中5个完成结顶。

探索数智促富新动能

空间智治平台,助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有为政府

“自从打造了耕地智保‘天巡地查’数字化应用场景,我们等于既给耕地保护配足了人员,又装上了‘天眼’。”

今年,随着全市2126名村级田长和3032名耕地保护巡查员全部在杭州市空间智治平台上贯通“上岗”,“田长”们只需登录浙政钉APP,就可以随时上传在一周一次的常态化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确保破坏耕地情况及时发现、制止、整改。

不仅仅是耕地保护,去年以来,杭州以数字化改革推动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核心业务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打造一批好用实用管用的特色场景,助力打造数字化有为政府。

“一次也不用跑,房本就办好了”“点点就能查规划”“工业用地‘一码’协同审批,又为企业省下不少办事流程和时间……”在杭州市空间智治平台上,一批批便利企业群众的好场景、好应用接连推出,持续释放便民利企红利。



今年,十多个空间治理数字化场景紧锣密鼓开展了两场“大比武”。多规合一、规划一点通、地灾避险、不动产智登、数智征收、垦造提质、工业“三块地”动态监管……聚焦我市当前面临的资源保护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需要进一步协同、项目审批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办事需要进一步便捷等问题,市规划资源局积极投身数字化改革“主战场”,突出实战实效,着力提高群众获得感,争当数字化改革“主力军”。

市规划资源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聚焦守底线、提效率、减负担、降风险,持续打造好用实用管用的特色场景,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重大突破。

探索生态守富新经验

山水林田湖园,稳稳守好富美杭州的生态底盘、底板、底色

“这个儿童节,可以去公园过节啦。”

今年“六一”,市规划资源局发布了新建成的13个儿童友好型公园。一到节假日,父母或祖辈带着孩子到公园里搭帐篷享天伦、与自然亲密互动,成为“最具幸福感城市”最生动的注脚。

年初,《杭州市区加快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下发(下称《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体育健身、运动休闲、娱乐休憩、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的公园:今年市区将开工建设110个,全年建成70个;明年将在今年基础上再开工一批公园,当年建成公园65个以上;到2024年,市区将建成各类公园200个。

作为行动牵头部门,市规划资源局一边保障用地,一边在规划上下足功夫,不仅让“寸土寸金”的主城,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更在城市外围开展郊野公园布点选址规划,通过布局“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促进公园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复合,引导公园与历史遗产保护、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更好结合,持续提高全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和公园绿地均等化水平。



在加快公园建设的同时,杭州从美化城市到美化山体,完成历史“第一次”。

今年,全市1657个山体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项目基本完工,至此,杭州用近三年时间在全市域范围消除了原有破损山体、裸土及废弃用地带来的“视觉污染”,累计治理修复全市域损毁山体及生态图斑面积8万余亩,还在消除边坡裸露视觉污染的同时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30余个,进一步夯实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底线。

满城山色半城湖,一草一木皆生机。

市规划资源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通过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厚植“共富”生态本底,守护江山无限青绿。

探索乡村留富新路径

下沉乡村促振兴,引导村庄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初夏时节,建德市寿昌镇西华村的新农贸市场,正热火朝天地建设中。

眼看着心心念念的农贸市场“拔地而起”,村支书程祖仁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忍不住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新农贸市场一期投资1575多万元,村庄环境整治及污水管网改造工程326万元,村庄道路、民生基础设施完善397万元;去年,村集体增收10万元,户均年增收2500元……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眼见凭借“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西华村理清了近、远期“发展账”,程书记感慨:“多亏做了村庄规划,给了我们一把打开共富大门的钥匙。”

周边的童家、绿荷塘、周村等村,也借着和西华村一起编规划,将人、地、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内外交通、生态环境、产业资源等各类发展要素进行了详细梳理。

几个村一起编规划,不仅让大伙联系更紧密了,也架起了资源共享的桥梁。



程书记告诉记者,除了新农贸市场是几村共享的,“等西华村的养老中心改造好,不仅本村的孤寡、独居老人能得到相应的照顾,还可以吸收附近村的老年人,解决周边村日趋严重的独居、留守老人无人照料的现实难题。”

不仅仅是西华村,去年市规划资源局发布《杭州市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导则(试行)》(下称《导则》)以来,淳安汾口镇天林庄等7村乡村单元规划、余杭区良渚北片八村乡村规划、西湖区双浦镇灵山片区5村……越来越多的乡村在《导则》影响下,从“单打独斗”到多个村庄“抱团发展”,共同编制乡村详细规划,探索乡村抱团共富新路径。

不仅如此,市规划资源局还选派了32名来自省市规划编制单位、高校以及离退休的规划师,一对一奔赴杭州基层镇街成为“驻镇规划师”,以更及时、亲民的“陪伴式”规划服务助力杭州乡村蝶变共富。

“一年来,我们结合规划资源部门职能作了一些促进共同富裕的先行探索,但全民共同富裕美好图景的实现,需要我们持续锚定‘共富’目标,付出久久之功,将探索变为经验、把经验变成路径、将路径转为动能。”市规划资源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改革塑造变革的魄力与担当,不断探索助力杭州实现共同富裕新机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