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工作介绍

百年杭州的“变”与“不变”(五)

信息来源: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2-06-30 09:31 浏览次数:

作为浙江人民的“母亲河”,如今的钱塘江两岸写满了城市的繁华。不过,把时间往前追溯百余年,钱塘江可并不“温柔”,它泛滥的潮水曾导致岸边的人们流离失所。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杭州市将治理钱塘江消除江患危害列入规划,展开了钱塘两岸下沙、南沙(江东)大围垦。历经40余年钱塘江大围垦,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围垦文化。挖掘、传承、弘扬钱塘围垦文化,探寻钱塘区这块美丽热土之根,从变迁的岁月中守候不变的围垦精神。今天,小编与大家一同走近钱塘围垦,感受这里的围垦故事吧。

下沙大围垦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至1980年,先后实施了两次大围垦,共围垦滩地10.9万亩,约占下沙地域面积的八成。南沙(江东)大围垦自1949年开始,历时40余年,在南沙大堤外围得滩涂51.82万亩,约占现钱塘区大江东地域面积的九成,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造地史上,下沙和南沙(江东)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围垦人的汗水。

当年钱塘围垦历经千难万险,围垦军民喝的是咸水,吃的是咸菜,住的是草舍,用的是铁耙、畚箕、扁担、锄头等原始的工具,风餐露宿,战严寒、斗酷暑,战台风、斗大潮,战泥水、斗蚊虫,硬是用一双肩膀,挑出了广袤的围垦地。

围垦高潮时,每日上塘人数达3万以上。围垦工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涌现了拼命三郎张承模、黑旋风陈圃兴、翻江鼠施松林、神算子赵木水、土专家沈德明、老沙头周毛姑、海龙王张长贵等一批模范人物,更有干部群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钱塘围垦有效遏制了洪涝灾害对钱塘江南北两岸的侵袭,保障了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效益,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也给当代钱塘建设者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敲黑板

围垦文化是一种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文化,既有顺应自然淤积滩涂的特点,又融入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也是钱塘区特殊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战天斗地”的围垦精神体现在: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的群众路线精神;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创业精神;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务实精神;同心同德、合力拼搏的团结精神;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清廉精神。

部分内容来源:杭州日报、萧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