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拱墅区建造运河塔的建议》(485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们认真研读了您的提案,您提出的“加强杭州市文化建设”,“展现杭州历史文化的积淀、城市独特存在的价值”,宣传杭州大运河文化的建议,我们深表赞同。
一、已开展工作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杭州市委市政府遵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视杭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办、国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进一步落实《浙江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具体要求,先后编制《杭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空间专题研究》,并在近期批复了《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加速推动杭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提案的初衷不谋而合。
但正如您所提到的,杭州大运河虽有知名度,却缺少像西湖、西溪湿地等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而打造标志性建筑,是快速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我们深以为然。
为更好地展现运河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杭州独特存在的价值,我们依据“山、城、桥”地标体系规划,在大运河周边最适合塔状建筑的地方半山公园内选址建成了塔式地标望宸阁,与著名运河地标拱宸桥遥相呼应。望宸阁海拔280米,高42米,建筑采用南宋楼阁式建筑形态,整体风格含蓄深沉,端庄大方,既有雷峰塔的敦厚典雅之美,又包含了保俶塔的纤细俊俏,有“杭州第一阁”的美称。
不止如此,拱墅区长30余公里的大运河遗产河道内,还分布着刀剑剪博物馆、大运河紫檀博物馆等。去年开始,从各类博物馆到文化遗存,从公共文化设施到文旅项目,20处运河文化地标陆续“上新”,目前,已开放7处。
二、下一步工作
作为大运河南端的枢纽中心城市,杭州能否讲好运河故事,发挥大运河文化精神独特的影响力、感召力、生命力,对杭州城市符号的进一步完善十分关键。
为保护大运河文脉、彰显运河文化魅力,继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后,浙江省政府在2021年颁布《浙江省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通则》,划定大运河两岸起始线至同岸终止线距离2000米内的范围为核心监控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对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和建筑风格实施严格管控,强化对运河沿线景观风貌和传统格局的保护。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要求,未来在大运河核心监控区范围内选址建设类似广州塔的超高层地表建筑存在较大困难。
根据您的建议,我们将群策群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传承。
一、强化各类地标在文化展示和文化旅游中的灯塔作用。我们梳理了已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源约215处,新增展示的文化资源约140处,建立“山、城、桥”等各类文化地标的相互眺望关系,形成系统、独特、关联的地标景观体系,各城区将根据自身需求,在保护基础上,按时序进行开发建设。以拱墅区为例,大运河沿线的山地标包括半山等;桥地标包括拱宸桥、江涨桥、老德胜桥、欢喜永宁桥、古通济桥、衣锦桥、运河湾新建人行桥、小河公园新建人行桥等;城地标包括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艺术文化中心、大运河表演中心、运河湾新建地标、西湖文化广场环球中心、城北体育公园、上塘河古运河景区等。
二、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滨水公共空间,形成分级分类的展示体系。规划建设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清晰、边界明确、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成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三种形态的展示体系。以拱墅区为例,文化公园的建设将重点围绕拱宸桥运河文化群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武林运河繁华商旅三个核心展示园,及半山、祥符桥、欢喜永宁桥等特色展示点展开。展示主题既包含京杭运河南端的文化地标,运河漕运的税收文化、粮仓文化,杭州丝绸之府的丝绸生产、加工、商贸的见证,近现代运河工业文化进程的见证,又包含现代运河文旅融合发展,运河文化国际交流,数字再现创新展示运河文化等。在此将体验到国际品质与千年运河的有机融合,滨水联动与水岸共赏的世界级城市滨水公共空间。
三、加强公众参与,积极宣传大运河文化的民族性。鼓励大运河沿线地标项目采用全球方案征集方式开展方案比选,对标国内国际最高最好最优标准,塑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提升大运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强设计文化推广活动,通过全媒体报道、举办发布会、论坛、思想沙龙、工作坊、公开展览、投票等多种公众参与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力度,提高方案征集及大运河文化的宣传效果。
当前,杭州正大力推进大运河杭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延续壮美运河的千年神韵,将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使之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注和监督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及时指出不足,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以利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2年7月1日
(联系人:林肖寅,联系电话:85254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