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中心城区,又有城郊接合带,一直以“美丽”著称的杭州市西湖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屡受表扬,曾获得“浙江省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区)”称号。
今年起,西湖区全面实施“六六行动”,具体来说,就是重点要发挥六大优势,奋力打造六大实践范例。其中打头的一招,是“发挥战略战术牵引优势,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实践范例”,包括坚持空间谋局、产业布局、平台格局、项目落局、服务成局,提升高端要素承载力和吸附力。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云栖小镇、天目里、黄龙商圈……多年来,通过资源科学配置、践行全面节约集约,一张张城市新名片层出不穷,西湖区依然笔耕不辍,撰写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大文章。
盘活低效地 写产业兴盛文章
着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杭州特色先进制造业体系。继去年5月之后,今年8月杭州再次召开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冲锋号。
锚定产业升级,西湖区先进制造业的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绿色化发展之路,在10多年前就已萌发。
2011年,西湖区积极抢抓“数字浙江”发展机遇,瞄准云计算高端信息产业,建设全省首个云计算产业园——云栖小镇,成为西湖区的一张“金名片”。
围绕数字经济一个核心产业,空天地海、城市大脑、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产业上下游多个细分产业,云栖小镇培育了阿里云、数梦工场、政采云、新华智云等一大批本土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同时,小镇先后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等“国字号”央企开展合作,构建高能级产业体系,打造全省首条百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链。截至目前,小镇已集聚相关生态企业3330家,2022年实现数字经济产值670亿元,成为浙江数字经济发展的缩影和高质量发展的代表。
你追我赶,与云栖小镇呈南北对称之势的紫金港科技城,也在西湖区积极实施腾笼换鸟、加速产业提质的大背景下蝶变新生。
紫金港科技城的前身西湖科技园诞生于新世纪初,于2017年启动提升改造工作,涉及项目58个,“一方面,腾笼换鸟,引进亩均效益高的企业;另一方面由政府给政策,鼓励企业转型升级。” 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位于科技城核心地带的绿方科创中心,正是企业与政府携手,抢占城市更新先机、让土地的亩均效益大幅提升的典型。“这片以前是方氏织造公司的老厂房。”绿方科创中心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8年11月,在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的支持下,杭州方氏织造有限公司与绿城产城公司携手,签约绿方科创中心项目,曾经的老厂房变成了信息产业的培育沃土,年亩均税大幅提升。
距离绿方科创中心不远,一栋地下两层、地上16层的建筑已拔地而起,预计今年下半年投用。“这是杭州永创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原拆原建的新大楼,也是科技城‘工业上楼’的典型代表。”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招商和产业发展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拆除旧厂房新盖,1至7楼都按厂房标准建设,永创智能的厂房面积从原先的1.5万余平方米,扩展至5.3万余平方米,为将来产能拓展提供空间载体。
此外,西湖区三墩单元控规已批复,将有更多企业地块按照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生融合”理念进行优化改造。
科技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待规划落地、整体改造完成,整个科技城面貌将焕然一新,紫金港科技城的建筑空间面积将从140万平方米提高到280万平方米,随之带来的产能提升,自然不言而喻。
云栖小镇
重塑工业园 写产城融合文章
事实上,作为“生态美”“人文美”“产业美”优势突出的城区,西湖区早已顺应工业外迁趋势,精准发力云创、科创、文创三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
2020年开业的杭州天目里,便是西湖区深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带动总部经济、文创产业在此形成合力的落地实践。
天目里的“前身”,曾是老的古荡工业园区:上世纪90年代,这里建起一栋栋三四层的制造业厂房,阀门厂、电子元器件厂等轻工业企业相继进驻。
随着经济发展,在紧邻西湖、西溪的城市核心区这么一片老式工业园区已不符合美丽西湖的产业发展导向,产业急需向“美、轻、新”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一场整合土地资源的城市有机更新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城市有机更新,意味着空间要重构,面向未来进行规划重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西湖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周边集聚越来越多科创企业、居住人群的背景下,原占地200多亩的古荡工业园区重新优化功能定位,经8年精心打造为天目里。
目前,天目里已汇集艺术、建筑、设计、创意、自然、文化领域的人才3000余名,成为连接西湖西溪两大景区、赋能区域生活、联通文化与自然的城市多元综合体。
2021年,杭州启动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西湖区积极响应,把这篇产城人文融合的文章做大、做深。
今年5月,“天目里国际街区”打造方案发布,“以天目里为核心,辐射周边8个楼宇单位,以品质生活、高效服务、靓丽风貌为理念,打造天目里国际街区项目,建设成为‘开放、共享、和谐、共生’的城市艺创未来生活街区标杆。”
有商业,有社区,更有日常生活里的烟火气,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中,一个起到头部经济领航作用的都市创新圈、生活圈呼之欲出。
天目里 朱海 摄
用好留用地 写共同富裕文章
在有限空间上整合资源,创造高质量生态、生产、生活的同时,开发利用好留用地、助力共同富裕,西湖区行稳致远。
上世纪90年代,西湖区黄龙村成为了杭州市第一批撤村建居的试点村。黄龙村所在地块被征收后,有10%的土地留在村集体,按照“拆复建”政策实施建设招商,用以保障民生,并奠定了整个黄龙商圈的发展路径,也成为了杭州“留用地”政策的源头。
“不过,反观这些年的发展,留用地开发也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西湖分局相关负责人看来,由于村级单位土地开发经验和能力不足,留用地项目往往出现建设品质不够高、村民收益不理想、资金监管不到位等难题,所以近些年,西湖进一步开拓思路,推出了留用地开发建设2.0版本。
2017年,西湖区实施村级留用地合作开发新模式,由西湖投资集团总牵头,对全区留用地建设管理工作加以通盘考虑、统筹规划,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三统一”模式,并对股权比例等权责利益进行了明确。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西湖分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三统一”之后,留用地项目转变开发思维,西湖投资集团从业态定位、开发进度到建设品质,全流程介入、全周期运营,将留用地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结合,转化为产业规模,同时保障老百姓的利益,10%留用地发挥出100%的作用。
全新亮相的云澜谷,便是由西湖投资集团、绿城房产集团、蒋村街道联手打造、共同经营管理的新留用地项目。
云澜谷
“刷新了我对写字楼的印象。”在西湖区蒋村街道三深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看来,云澜谷低密度的建筑构架,绿色掩映的生态布局,都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和挑战。
由此带来的招商利好,也让他很惊喜:“租金比我想象的高,不少品牌企业也都有意向入驻。”据测算,该自留地块的年亩均租金将从原先的20万元提升至50万元左右,“咱们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云澜谷并非个例。截至今年5月底,该新模式在西湖区共签约留用地47宗,涉及6个镇街、45个村社,摘牌项目建成后每年向所在村社支付租金超3亿元,为区域创造税收20亿元。
今年年初,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指导下,该“西湖经验”还向杭州全市推广,助力更多“有限土地实现无限共富”。
服务精细化 写民生普惠文章
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很多时候,需要天时地利,需要精细服务在背后推一把。“我们就是推一把的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西湖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年,注重城市功能与轨道交通设施衔接,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可以实现交通功能和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TOD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日益走近我们身边。
为推动TOD项目加速落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西湖分局重塑审批流程、全面做深服务。
就拿西湖区小和山单元首个地铁上盖TOD综合开发项目来说,该项目为市重点建设项目,所涉区域地形复杂,公建配套多,且位于小和山单元的重要城市节点,相应景观风貌要求较高。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西湖分局在严格执行法定程序和审查标准前提下,将需要“多次跑”“多头跑”的部门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关联事项,梳理串联成单一审批链条,并主动对接建设单位,及时沟通、解决项目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启动方案部门联审,仅用20余天就完成了原先两个月的工作量。
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次数,政务服务“做减法”的背后,是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西湖分局行政审批制度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深化推进的缩影。近年来,该局积极落实经济稳进提质工作要求,提前服务模拟审查、“亲清在线”线上审批并举,实现工业用地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批“秒办”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小时办”。
地还是那块地,但作用更丰富了。如今,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地铁小和山项目,将既有商品住宅楼、也有农贸市场。住宅小区人车分离,入口处还规划了景观花架和下沉式庭院,衔接未来社区场景。
“做好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是篇需要不断续写的大文章,唯有用心用情、持之以恒,不断唤醒沉睡的资源,才能走得更远。”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西湖分局负责人表示,站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新起点,将全面践行节约集约,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资源智治水平,在有限空间内打造更多城市新名片,迭代激发出更为绵长的发展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
(西湖分局,发表于杭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