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铺长卷,椽笔绘宏图。
在刚刚过去的杭州亚运会上,萧山区受到了全球的瞩目。亚运村美丽“绽放”,与不远处的奥体中心一起,成为钱塘江畔最绚丽的风景线;钱江世纪城亚运花卉主题园,以繁花相迎,为八方来客送上了最浪漫的“礼物”。把镜头拉远,穿过马路、楼宇、河湖……走进城乡,我们会发现,萧山之美不光在于“颜值”,还在于它积极创新、勇于探索、大胆破局的强大内核。
“作为全市工业大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始终是萧山的立区之本。然而随着区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工业用地产出低、产业集聚度低,新增用地难、招引项目落地难等问题开始凸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指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萧山开启了一场践行土地节约集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战,为成为新型工业强区蓄势发力。
规划引领盘活存量空间开启未来新篇
应变局,开新局,转型的号角已经吹响,一张大美城乡蓝图在萧山区徐徐展开。
为了全面查清区域范围内工业用地利用状况和节约利用潜力,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萧山分局进行了全面“摸底”,在去年开展了工业用地和“地企对应”调查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工业用地共计11.9万亩,产业数靠前的主要为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坚持“产业比高低、亩产论英雄、集约促转型”的用地理念,萧山区在规划引领下,许多存量工业用地空间正在实现“低效盘活”。
瓜沥镇群益村,曾经被人称为“中国装饰卫浴村”。这里的装饰卫浴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数十年来,逐渐形成了以装饰卫浴为主体的产业链。鼎盛时期,曾聚集80多家卫浴及关联企业,从业人员近5000人,年销售收入一度达到22亿元。可以说,这个村的老百姓大部分收入都靠这个产业。
靠产业致富,但时间久了,一些情况也暴露出来,比如因生产理念落后导致环境污染,因传统设备落后逐渐被淘汰。产业的未来发展不仅关乎经济,也关乎民生。为此推动产业重塑、优化产业布局迫在眉睫。
借着省、市新一轮“腾笼换鸟 凤凰涅槃”行动的东风,瓜沥镇群益村启动建设了群益智能家装产业社区,规划建设总面积达1000亩,创新推出租赁自建(企业租赁村集体土地)、出让联建(企业土地低效补办)、合作开发(优质第三方公司开发)三种开发模式,进一步盘活存量空间,孕育新兴产业。
如今,走进这个全新的产业社区,会发现这里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立体美观的楼房、功能齐全的设施,不仅规划设计更合理新颖,也为产业发展拓出了新的空间,释放了更大的潜力。
“通过全镇统一设计、建设、管理,企业可以集中办公、生产,不仅节约土地资源,还打破了围墙界限。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存量空间发挥出了潜在的巨大能量,让这里不仅有传统卫浴,更是向智能家装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瓜沥镇群益村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共有120亩合作开发区块已有国内知名公司在接洽,落户意向强烈。群益村周边相关智能家装企业及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有明显的集聚意向,这都将为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群益村的共富升级带来极大的推动。
“腾笼换鸟”以龙头“主链”带动培育产业集群
今年8月,728路公交车换上了“专属新皮肤”,全车身为芽绿色,配上“膜材料小镇”几个大字,穿行在马路上,成为了一道风景线。728路停靠的省道大西畈路口站,边上就是萧山河上镇的膜材料小镇。很难想象,如今这个汇聚了膜材料顶尖产业的新兴集群小镇,曾经是一个面临被淘汰的传统加工厂区。
集群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显著特征。而产业集群,恰恰是萧山雄厚工业的显著特点。河上镇膜材料小镇建设,被萧山列入全区今年战略推进重点。
“上半年,小镇启动建设,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腾笼换鸟’,这是推进河上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园区能级提升的必由之路。”河上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河上启动梳理全镇存量厂房空间,按照厂房层高、荷载等参数进行分类管理,建立闲置资源信息库,目前已梳理39家企业的可利用存量厂房空间31万平方米。“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在招商中根据项目需求,对存量厂房资源实施精准匹配,加速产业资源导入,加快项目落地,同时也可为‘腾笼换鸟’区块腾出空间的企业提供临时过渡空间,争取实现‘腾笼’与‘换鸟’的无缝衔接。”
围绕膜材料产业,河上锁定了龙头“链主”科百特,小镇与区投促局建立了上下游、配套链企业目录库和机构清单,共梳理21家企业项目。目前,小镇已落地科百特半导体超纯氟材料及部件产业化项目、金黄百耐一次性生物反应袋项目等项目7个、总投资近30亿元。同时,谋划设立规模达10亿元的膜材料产业引导基金,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资金保障。
依托已有的科百特C5验证中心(亚洲范围内同行业最大实验室)、C10除病毒验证实验室等研发平台,膜材料产业科研机构集聚也在加速推进,构建科研生态圈,实现科创与产业的无缝衔接。
为了让膜材料小镇进一步提速发展,全镇“腾笼换鸟”的脚步仍大步向前。在前期已经腾换租赁200亩用于科百特的新增项目基础上,河上镇又收购400余亩工业用地,为膜材料上下游产业入驻腾出了发展空间。
“为了盘活这些空间,我们也在探索更多利用模式,比如建设拎包入驻式专业产业园区,打造个性化定制式厂房空间,提供快速孵化的过渡空间等等。”河上镇相关负责人指出,“除了道路、亮化、绿化等园区配套设施提升,我们还通过‘文创+工业’的开发模式,打造园区形象,在科百路沿线河道处布局嵌入式商业体,引进咖啡、超市、餐厅等配套,满足年轻人们的生活需求,让这里变得更时尚更宜居。”
如今,这个新兴工业小镇,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工作、生活,通过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在“河上生活”变成了一件越来越惬意的事情。
就如同河上膜材料小镇一样,“提速”一直是萧山区面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关键词。通过创新“面对面”对接服务模式,建立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出让计划、一张问题清单、一项并联审批、一条“绿色通道”的“五个一”机制,做好用地服务保障工作。合盛微电子、大江半导体项目于今年5月20日正式签约,5月23日完成出让方案审批,5月24日完成地块网上公示挂牌,创造了全区土地挂牌“新速度”。
多措并举用“阵痛”换来行业“脱胎换骨”萧山区衙前镇的化纤产业,远近闻名,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就依靠化纤办厂,迈上经济腾飞的快车道,被誉为“中国化纤名镇”。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引以为豪的旧厂房,效益低、隐患多、环境差、矛盾多等多维度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衙前经济发展的枷锁。
改革迫在眉睫。镇村两级通过走访、座谈、征集意见等进行形势研判,制定区块整治方案。借助“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创建”等工作的东风,积极腾退低效企业,拆除旧厂房,在原址新建村级小微企业示范园区,用“阵痛”换“长效”。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萧山分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项漾村38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的集体厂房改造项目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项漾村旧厂房区块原建筑面积约有20000平方米,原有入驻化纤企业18家,2019年销售产值1.5亿元,但年均税收仅30万元。“村里建造厂房出租给企业,但是原旧厂房结构老化,有安全隐患,我们租金也收得战战兢兢。”衙前镇项漾村党委书记项建松坦言。
然而,旧厂房拆改势必影响租户和村民利益。为此,衙前镇又动了一番脑筋,首创补贴机制,为项漾村旧厂房项目提供了960万元的改造补贴,其中包括设计费用、集体经济收益损失补助、建设费用补助等。
如今,经改造后的村级小微企业示范园区焕发了全新的活力,园区占地面积没有变,但总建筑面积达到70297平方米,新建5栋4层标准厂房,1栋13层综合性配套大楼,预计年产值达3亿元,可为村集体每年新增1000万元以上租金收入,亩均效益大大提升。
此外,园区内的环橙国际科创中心作为省级化纤纺织行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正在打造全市一流产学研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基地,不断吸引了行业顶尖企业落地,形成“领头羊”效应,带动化纤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未来预计可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50家,总部企业5家,预计年产值10亿元。
项漾村集体土地又将配套建设公共租赁用房,供给外来务工人员当作宿舍。目前,镇里还有5个旧厂房改造项目正在开工,5个企业旧厂房改造项目规划落地,衙前镇小微产业园和环橙国际科创中心以及相关配套的公共租赁用房逐步形成一个有力的“杠杆支点”,“撬动”全域行业整治,最终形成全镇化纤行业的“脱胎换骨”。
企业的不断入驻,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年轻人回到家乡。乡镇风貌更美了,沿河绿道环绕着公园绿化,让村民出门即是景。一系列的规划扎实落地,推动衙前镇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零、小、散、低”的土地逐步整合,亩均税收低下的劣质企业一一清退,曾经的工业重镇衙前得到振兴。
源源动力,蓄力出发。作为浙江省工业全域治理改革工作的试点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萧山分局将着眼萧山未来发展,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产业用地要素保障,努力打造形成低效工业用地整治的“萧山样板”,加速全区制造业转型升级。
(萧山分局,发表于杭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