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为了保护土地资源,1986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为纪念这一天,从1991年起,每年的6月25日被确定为全国土地日。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端牢饭碗,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这也是生态文明的真谛。
西湖区兰里研学大本营是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公布的第一批省自然资源普法阵地,以美丽乡村、田园风光为背景,因地制宜,建设普法阵地,寓教于乐,与法同行,成为杭州市重要的法治科普教育阵地和社会文化交流平台。
点击播放视频
在第33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西湖分局走进兰里研学大本营,组织耕地大讲堂、稻田插秧等活动,将耕地保护的理论与互动有机融为一体。
自然资源辅导员们首先带着小学员们来到了兰里研学大本营三楼的矿石展示区。在这个面积约20平方米的展厅内,各类形态、颜色各异的矿物晶体静静陈列于玻璃展柜内,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球知识课也在这里展开。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矿石吗?”辅导员的手指向一块肉红色的矿石样本。
“这是花岗岩,它是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
“花岗岩遍布全球,它的年龄很难确定,因为它很容易变质成其他类型的岩石,一般认为平均年龄为3亿岁。”在小学员的一片惊叹声中,花岗岩样本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都在等一个倾听者的到来,听它们讲讲过去的故事。
在知识互动体验区,大家正兴致勃勃地在交互式电子屏幕上操作答题小游戏,另一边的屏幕上播放着耕地保护“八不准”漫画。
耕地应当种什么?耕地不可以干什么?
随着屏幕滚轴的滑动,学员们的手指停留在正确答案上。
“耕地应当优先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稻谷、小麦、玉米等三大谷物生产。”
“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在“耕地大讲堂”里,四周农耕文化的彩绘墙,正以绘画的形式介绍着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这里,一场耕地保护知识“盛宴”正在上演。
“我们国家的陆地国土面积有多少?”
“960万平方公里!”学员们争着举手发言。
“那你们知道这当中有多少面积是耕地呢?是19.18亿亩,也就是140多万平方公里左右。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耕地。”
耕地大讲堂,在兰里研学大本营是一种常态,自2022年以来,共开展了40多场普法宣传活动,有30多所学校、200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兰里通过法治宣传基地内容参观、自然资源大讲堂的普法课程等方式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意识。
“保护耕地,人人有责!”大讲堂课后,小学员们发出了一份耕地保护倡议,所有人在横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员们都能了解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能够积极参与到耕地保护中去。同时,我们结合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通过各种形式的授课宣传,让耕地保护理念进入课堂、进入作品、进入生活,打破一般校园耕保宣传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学生从单一的受教者,到深度参与其中的宣传者的转变。”自然资源辅导员柠檬老师介绍说。
除了耕地大讲堂外,今天的全国土地日主题活动还设置了稻田插秧的环节,学员和家长们一起,脱鞋、卷裤脚、下田,一脚深、一脚浅地踩在田里,泥水沾上了裤脚和小腿。
“插秧有个八字口诀,早、密、浅、正、直、满、产、扶,大家跟我一起做。”在研学大本营的劳动教育基地,辅导员勺子老师一边在水稻田中插秧边示范,一边向前来参加的学生、家长们讲解插秧要领。
学员们认真地听着讲解,一边拿起一株株嫩绿的秧苗,将秧苗插在水田里。他们一次次地弯腰劳作,越来越娴熟和规范的操作,渐渐把爸爸妈妈们远远甩在身后。
十余名青少年头顶烈日,脚踩泥浆,挥汗如雨,尽管插的秧苗间距长短不一,排列也不太整齐,但大家都认真地在水田中劳作。半天下来,水田铺上了一层淡淡的绿意。
“这是我第一次插秧,种了两排秧,衣服都湿透了。”三年级同学果果的话语中充满了激动和成就感。
“有好多蚊子,太阳又晒,以前背诵的唐诗《悯农》,我终于体会到什么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了。”果果同学说道。
稻田插秧活动后,果果爸爸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现在很少有机会让孩子接触到插秧这样的活动,通过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加深他们对耕地的认识,学会珍惜粮食,我觉得很有意义。”
“今天的‘6.25’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内容既有理论高度,普及耕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又有线下体验的深度。我们根据青少年教育的特点,设计了这次融法治思维启迪、社会实践为一体的主题宣传活动,让学生们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体验中懂得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今后,我们将致力于依托更多的平台开展鲜活、有生命力的耕地保护宣传工作,让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西湖分局副局长陈爱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