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近年来,市规划资源局余杭分局持续强化土地要素保障,通过构筑全链条耕保体系,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聚焦全方位治理提升,不断提升土地整治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促进乡村建设发展。目前,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已全部完成验收,共涉及121个子项目,其中农用地1.9万余亩、建设用地490余亩,项目总投资超7510万元,整治后耕地面积增加4667亩,实现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项目区面积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47万亩,累计实现经济增收71.45亿元。
一、构筑全链条耕保体系,守好百姓基本“饭碗田”
一是下好制度保障“先手棋”。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田长制”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实施细则》《杭州市余杭区村级田长和村级耕地保护巡查员考核和劳务报酬细则》《关于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以更严标准,不断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划、建、管、护、补、奖”的长效制度。目前,共有在册村级田长144名,累计完成巡查任务1379个;2020年度至2021年度,累计发放耕地保护补偿资金8977万元。
二是织密人防+技防“保护网”。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铁塔探头等技术手段,提升“改革+应用”数字化治理水平。将“铁塔视联”集成至“耕地智保”应用场景,结合“田长制”责任体系,监控覆盖全区耕地面积11.45万亩,覆盖率66.35%。目前,对耕地智保场景监控发现的96个耕地问题图斑、涉及总面积2776余亩土地进行现场核查销号,累计处理率达100%,位于全市各区县前列。
三是监管执法亮剑“零容忍”。依托“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和掌上执法机制,牵头组织各镇和村级协管员对全区范围内非住宅类疑似乱占耕地违法建房问题图斑进行回头看摸排,开展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专项行动,通过专题培训、上门指导、定期通报等方式强势推进违法用地整改工作,累计整改违法用地144宗,涉及土地面积295亩。
二、推进全域化土地整治,挖潜基础建设“增长极”
一是锚定农业用地提能。突出“优化、盘活、修复、提升”四大核心功能,开展土壤改良、土地平整以及灌溉排水、新修田间道路等工程建设,构建“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现代化农业新格局。今年,计划新立项2个全域整治项目。其中径山镇“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等6个子项目已完成区级立项并报备,预计可实现耕地集中连片1.1万亩。
二是聚力建设用地增效。以乡镇单元规划为平台,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思路,对废弃农村宅基地、废弃工矿地以及其它低效建设用地有序开展复垦,腾挪置换城郊空间布局。编制完成2023年度余杭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建议方案,截至6月底,获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22亩,将用于乡村文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环境改善。
三是推动生态修复跃升。协同多部门成立余杭土地要素保障工作小组,建立耕地恢复后备资源库,实行动态计划管理,确定优先耕地恢复的序列,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2022年以来,在全区开展耕地功能恢复工作,共立项耕地功能恢复项目54个,实现耕地功能恢复3.9万亩;有序开展林耕布局质量优化暨垦造耕地专项行动,今年预计实施项目面积550亩。
三、聚焦全方位治理提升,擘画乡村发展“新面貌”
一是“以人为本”加速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不断探索艺术、健康、民生保障、自然教育等一系列“土地整治+”创新实践,丰富土地整治内涵。例如,径山小古城村实施市政景观绿化工程和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将“农地流转、农居集聚、耕地保护”三项措施有机结合,打造禅城慢享休闲区、24小时智慧健康驿站、小古城乡村新社区客厅等休闲宜居功能区块,构建围绕古城慢享漫游的惠民服务网络。
径山镇小古城村
二是“以地为基”聚焦农村发展有机更新。以土地整治为抓手,统筹协调集聚土地、资金、项目等资源要素,从指标落实、农转用报批、土地出让等关键环节,探索农村用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路径,鼓励各村社抱团联合开发、平台牵头飞地抱团,优先促动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已完成留用地安置任务924亩、留用地清零任务1400余亩,全区村级留用地每年获益3亿元以上。
三是“以产为能”构建乡村特色产业矩阵。单列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用地实行计划清单,将高标准农田产能与乡村特色发展功能相复合。截至目前,为仁和街道、瓶窑镇、良渚街道等5个镇街提供方案指导,助力实施乡村振兴精品村7个、创建A级景区村11个、推进美丽庭院建设22个;其中,余杭街道永安村依托“田长制度全国起源地”优势,打造“禹上稻乡”乡村振兴品牌,累计接待游客25万人次,经济增收1100万元,近两年,村民年均收入增长20%以上。
余杭街道永安村—高标准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