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始终是一个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也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于心的大事要事。近年来,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区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部署,自我加压提高工作标准,扎实推进“田长制”各项工作。
过去一年,我们充分用好“耕地智保”数字化应用场景,全面构建“人防”+“技防”的耕地保护多元立体格局,获评省级耕地保护先进集体,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获省人民政府督查激励,取得市级耕地保护考核第一名成绩,年度耕地净流入超10000亩。
坚持创新 从单一动作到多措并举
临安全面推行“田长制”,除了设立田长、签订责任书、发放补偿资金等“常规动作”以外,还坚持结合实际、多措并举的“创新动作”。
耕地保护协会从点到面。全国首个村级耕地保护协会于2017年在临安区天目山镇周云村成立,主要是由村干部和种粮大户组成,承担耕地保护巡查、生产技术推广和涉土纠纷调解等工作。该协会把耕地保护“要我管”理念转化为“我要管”,多次在《中国自然资源报》和央视频道得到宣传报道。当前临安全区共有耕保协会21个,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推行“田长制”。
示范镇村评比常态化推进。每年组织开展耕地保护示范镇和示范村评比活动。从全区18个镇街、306个行政村(社区)中,对耕地巡查、政策宣传、土地流转、“两非”整治等工作开展积极的,评选出2个示范镇和10个示范村,并分别给予相应奖励资金。将“田长制”落实情况纳入评比,充分调动各镇村“田长制”推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政策宣传同步进行。通过“上墙入地”“联百村、系千组、进万户”等多种形式,在各镇村开展耕地保护宣传工作。结合农耕文化制作内容丰富的墙绘,在生活中学习耕地保护;制作与当地景观相融合的节点标识牌,提倡“守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发放宣传手册,使农民朋友更好地了解自家承包耕地的管理方式,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数智引领 从山区农村到城乡一体
随着城镇的不断扩容,城镇耕地保护问题日渐突出。临安区在持续加强山区农村耕地保护的同时,利用“耕地云+”“耕地智保”、铁塔资源等手段,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全域耕地保护数字化改革和“田长制”推广。
算好一本账。利用数字关联技术,打通本系统内部调查监测、空间规划、用途管制、执法督察等条线涉及耕地保护的各项业务数据。共享粮食物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与耕地相关的基础数据,建立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活账簿”。
构建一个库。制定相关部门高标准农田、粮食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国土整治等耕地资料数字化汇交制度,做到存量资料数字化转化、新增数据实时汇交。
绘制一张图。在继续做好耕地保护日常工作的同时,加强对耕地数据库相关数据分析、评估,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现状调查,形成全区耕地资源“一张图”,以便快捷高效地服务“田长制”工作开展。
社会协同 从单兵作战到齐抓共管
在临安“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基础上,积极准确对接“田长制”顺利落地。
部门协作标准化。完善协同机制,明确部门分工。特别是理顺了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工作关系,在违法占用耕地查处、国土整治项目开展、临时用地复垦验收等方面强化协同,形成了一套标准化操作流程。
属地责任网格化。在明确区、镇、村三级田长责任的基础上,再配备村级巡查员,每个村不少于2人。通过网格化管理,将巡查、制止、协调等职责落实到人,做到防范无死角、管理无盲区。成为全省首个落实巡查工作经费的区(县),打造村级巡查报酬保障临安样板。
管理力量社会化。结合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行动、耕地“两非”整治等工作,为防止耕地再被非法占用,设立了有奖举报平台,将举报内容、资金标准和举报受理、处置、奖励资金发放等流程,在临安区《今日临安》报纸、“爱临安”APP网络平台进行刊登,广泛告知社会群众,接受公众监督。
下一步,市规划资源局临安分局将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全区“三长制”工作会议精神。持之以恒着力巩固“双非”整治成果,扎实推进永久基本农田连片整治、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全力守护浙西生态屏障,以“临安之窗”展现杭州之美、浙江之美、中国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