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建设“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要求,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强化规划引领,聚焦“升级多维动态现状一张图、打造规划实施监测一条链、建立规划实施评估预警一机制、搭建规划政务服务一窗口、探索规划智能咨询一场景”的“五个一”目标,以数据治理、场景迭代、流程重塑、技术创新为抓手,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宗旨,加大技术攻坚、制度完善,推动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从技术工具走向智能生命体,加快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充分利用杭州市空间智治数字化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成果,围绕规划全周期管理,做好架构优化、数据治理、场景整合、功能升级、技术创新,并已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规划智能体场景让规划技术和服务再升级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为突破口,依托大算力、大模型,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构建规划智能体场景。目前,基本完成杭州“小规划师”智能问答的打造,投喂学习了600多项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等文件资料,开展了8700余个问答训练集,建立多层级、多主题、多类型的规划知识库。搭建起规划智能体赋能空间管控的基础框架,重点研发智能体TIM一张图和智能辅助规划编审场景。初步实现通过自然语言对话方式,自动进行空间定位,自由调取指令区域的现状、规划等相关信息,并按要求进行统计分析和展示,辅助规划研究、编制和决策。接下来,规划智能体场景将加大规划实施监测、体检等方面的学习,对规划实施监测识别出的冲突、预警、风险,探索自动生成规划设计优化方案或建议,这将为规划工作提供更前沿的技术和更多元的服务。
点击播放视频
“3+X”智能编审应用场景让规划编审更智能
以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为主框架,紫线、黄线、蓝线、绿线、橙线、景观风貌管控线、地质灾害线等“X”条控制线为支撑的“3+X”智能编审应用场景,形成“审查-反馈-修改-核查”的闭环管理机制,助力规划编审从“人”为主到“机”为主的模式转变。目前,该场景已完成300余个规划的审查、核查工作,有效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图斑约440个、生态保护红线图斑约980个,在守护底线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规划审查中,加大规划传导和管控要素审查,共计识别冲突图斑93000余个,通过优化方案消除冲突图斑74000余个,大大提升了规划成果的精准性、科学性。场景能自动生成规划成果审查报告,辅助规划决策,为深化“多规合一”,守好安全底线,防范廉政风险提供技术保障,为实现规划横向传导、纵向穿透,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点击播放视频
重点发展区块规划实施监测场景让规划实施更高效
为保障近期建设科学有序,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实现规划实施“一盘棋”,重点发展区块规划实施监测场景应运而生。依托规划一张图、现状一张图分析,场景能够辅助识别、划定重点发展区块范围,支撑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安排,从而实现重点区块布局、近期建设任务、总体进度情况、项目空间分布等信息一屏总览。通过同步关联建设项目审批数据、建设项目现场视频等,实时展现建设项目实施动态。对进度滞后的建设项目,场景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直达建设主体和督办机构,为项目协调、督办工作提供辅助。各重点发展区块的主要指标、项目内容、项目预警情况等与空间关联互动,为重点发展区块建设调度等工作提供更便捷的支撑。为更好地赋能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实施,场景还在加快推进系列工具的开发,并在积极推动跨场景、跨部门的交互工作。
点击播放视频
(空规处、编制中心,发布于自然资源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