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区 昌化镇驻镇规划师 董翊明
四全驻镇法 深耕新临安
清朝举人陈澹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写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早在全省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的全局万世谋划之际,我便在梅城试点基础上,多次奔赴临安,不仅对其驻扎的昌化镇、於潜镇、清凉峰镇等镇“偏爱有加”,还曾为临安区作了集中式“全覆盖化培训”。
“全覆盖化培训”即“全覆盖”下地式培训、“全域化”接触式调研、“全要素”多彩式规划、“全工种”呼吸式督工。我喜欢称之为“四全驻镇法”,这不仅是面向临安区镇街几十名乡镇长的对象全覆盖培训,也是对临安区风貌办领导、多家设计单位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亲民语言阐述战略意义的主体全覆盖培训,更是用“直观明了、正反结合”的图示逐字逐项解释美丽城镇、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要点、控规单元划分等内容的全覆盖培训。
融山留水,节地巧装
苦行僧经历一世世修行后顿悟,在给达世的一幅画中写道,“任何你接触的,是学道之地”。我在规划中也践行这一点。
临安总面积3118.77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13个乡镇298个行政村,而太阳镇、於潜镇、清凉峰镇这三个镇镇域面积达583.6平方千米,占临安比重高达1/5,驱车也需1-2小时,更需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大地,用心灵感受每一方城镇。
我喜欢奔波于昌化镇国石博览后的市场摊位,或穿梭于於潜镇天目路南宋风情街改造的施工前线,或沉迷在清凉峰镇节孝坊老区的里弄小巷……从脏乱露天坑到污水横流处,从垃圾中转站到危房控制区,从穿镇混行路到拥堵老旧街,从小微企业区到家庭杂货店,从新城区到老镇区,从建成区到外围村庄,这中间接触的每一位老人、每一位乡贤、每一位居民、每一位游客、每一位企业主背后的故事,我都铭记于心。
进而我总结出千年古县衙於潜镇产业造血能力不足、老镇改造引导不足、多区空间联动不足、文旅特色挖掘不足的短板,以及双快集聚交通、人气集聚商贸、耕织千年文化的长板等,并在杭州市工作现场会上交流经验。
柔性互规,空间点穴
在我国城镇体系中投入不足、地位不高、财事不等的小城镇,也同样面临“先天不足”的“天之道”,我就充分利用城乡规划的专业优势,对所驻扎的三个镇多次宣导,小城镇、村庄、详细规划、城镇更新、浙派民居、古村落等方案既要有长远蓝图的亮色,也要有当前可行的暗色;既要有小城镇发展的冷色调,也要有民生改善的暖色调;既要有职住商工的五彩缤纷,也要有产城人文的浑然天成。
在多方思想与利益的多元碰撞中,偶尔我也会感到一丝丝压力,特别是在环境导向的整治规划上,故我进一步突出对环境、空间、设施、产业、文化等全要素的引导,推广“规划思路精准化、规划布局精美化、规划特色精练化、规划支撑精细化”的“四精同步”。
比如,昌化镇在如何引导一般性特色不明显的民居时举棋不定,我基于民意制定了“分段定形、分级定策、分类定品”的思路,为每幢建筑、每条街道、每个路口都设计了意向方案,同时利用树坑斜向设计停车位解决无地停车问题;再如於潜镇历版城镇总规布局悬殊,城镇四面出击,我痛下决心探索规划技术紧缩、内容紧缩、规模紧缩、特色紧缩的四大精明紧缩,并推进存量挖潜与老镇改造,突出千年耕织的特色;此外,清凉峰镇虽然坐拥大明山滑雪场等优良的旅游资源,但建成区较为破旧,因此我也针对性提出“做美旅游环境、做畅通景交通、做强核桃产业、做靓老镇”的思路,并优化了旅游接待中心的选址带动旅游发展;在特色打造上面,我还探索推广了“一镇一LOGO”的做法,让临安区每个乡镇都有了“城标”,受到了相关媒体的报道。
引贤汇匠,文化定桩
在规划编制完成后,我恨不得一天24小时当48小时用。
早上起来看工地进展,协调立面色彩带、材质,上午召开工程碰头会,中午饭后制定文件,下午走现场或接待检查,找出尚缺的手续或流程,晚饭后还要制定工作计划,审查相关规划……有时甚至半夜2点多,在睡梦里还在谋划下一步需落实的节点。
正所谓包罗万象的小城镇也像一座“大学”,其规划不仅要用体力,更要用智力、用巧力,增加小城镇的文化与历史积淀。
我充分借助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平台优势,不仅邀请院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总园林师“三师”下沉到临安指导督工,也与杭州的首席设计师、驻镇规划师、产业发展师、风貌体验师“四师”协同,更与临安全区木工、泥工等工匠“土洋结合”,为项目设计、施工、验收、调整中把握不定的地方指明方向。
眼下,昌化镇传承“黑瓦白边斜面门头”的特色建筑与文化肌理,居民参与美丽庭院、秀美庭院、洁净庭院三类评比;於潜镇实施全域耕织全景街巷体验图、天目窑艺术馆等项目,多用乡土竹石、旧房废料;清凉峰镇与时俱进地使用大数据技术,利用百度地图各类POI的热度分析,为旅游客源定位与设施安排提供科学决策……临安已然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相信通过三年又三年的成型、升级、圆梦,一座座形神兼备的和美城镇与和美村庄,必将矗立在浙江大地上。
(空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