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竣工验收、良渚遗址周边安置房项目选址、杭州梦溪论坛初步设计……随着工作人员点点鼠标,将一个个建筑方案模型融入杭州的实景三维场景,建筑方案高度、色彩、体量的“不妥”之处,以及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一目了然,方案应如何改进也有了直观思路。这是记者日前在我市规划审批人员的工作台前看到的超现实一幕。
作为真实、立体、时序化反映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时空信息,实景三维是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2024年新年开局,针对实景三维建设,杭州对照中央、省的目标任务,挂出了未来两年的“作战图”:实施“空间治理强基行动”,构建时空基础设施,进一步建成4950平方公里平原区域地形级实景三维,分两年建设1427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城市级实景三维,实现我市实景三维全覆盖。
同时,依托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等国家试点工作,杭州将加快推进低效用地盘活和国土空间信息模型试点区域建设,推进时空基础设施在自然资源、城市运行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全面赋能杭州国土空间治理和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通知》,到2025年,5米格网的地形级实景三维实现对全国陆地及主要岛屿覆盖,5厘米分辨率的城市级实景三维初步实现对地级以上城市覆盖;同时,50%以上的政府决策、生产调度和生活规划可通过线上实景三维空间完成,至2035年该目标要达到80%。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杭州在市域三维实景建设方面先行先试,已初步整合、构建地下、地表、地上三类三维空间,其中地上三维空间已覆盖全市建成区和重点建设区域3040平方公里。”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调查监测处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杭州的实景三维建设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全市的规划编制及项目审批中。
以杭州的西湖、运河、良渚三处世界遗产为例,有了实景三维的辅助,可实现在规划编制及项目设计方案审查前端就能做好城市空间秩序、景观风貌的分析管控,实现管得住、管得好。
“近年来,聚焦保护三世遗的景观风貌完整性、延续性,在编制相关景观风貌专项规划和审批周边项目建设方案过程中,实景三维应用均‘立下大功’。”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指出,与此同时,像西溪湿地、机场周边、钱江两岸等重点片区的规划编制、项目审批,实景三维相关技术也已做到了应用尽用。
同时,杭州实景三维建设成果还广泛应用于全市1600余个“迎亚运”山体生态修复、城市地下隐患智防、西站枢纽分层确权发证等众多民生福祉、改革创新工作;基于实景三维,杭州还进一步整合自然资源、空间规划和社会经济数据,形成了统一权威、多元融合的“时空底座”,有效支撑城市大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治理一网共治等106个场景应用,累计为65个部门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年访问量达7.2亿次。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杭州还受邀出席自然资源部在重庆主办的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推进会,向全国兄弟城市分享了杭州的实景三维建设应用经验。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杭州将加快构建全空间、全要素、多时序的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打造数字孪生的“实景三维杭州”,以高质量测绘地理信息要素保障赋能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和城市治理,为探索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输出更多“杭州经验”。
(监测处、监测中心,发表于杭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