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市局动态

书香杭州 “思享”规资丨“世界读书日”,市局青年为你推荐一本好书

信息来源: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4-04-26 14:55 浏览次数:

“读一本书,寻一片光,每一次阅读,都是一场奇妙的相遇,遇见心灵最深处的共鸣,遇见梦想中的诗与远方。”


1.png


第29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局团委以“思享”读书会为契机,开展了“打卡一座‘书城’、推荐一本好书”活动。上一期,团员青年带大家打卡了杭州各具特色和内涵的“书城”,4月25日,他们又在规划展览馆一楼图书角开展了一场读书会,将读到的好书进行分享,谈体会、话感悟,让他们带你一起看看。


2.png


3.png


4.png


《长安客》描述的时期是安史之乱之后由盛转衰的唐朝,万国来朝的唐朝变得岌岌可危,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历史人物,也深处漩涡,不知该去何方。


5.png


全书的第一篇和最后一篇着重讲时代变革,中间六篇讲了六位诗人的故事,在这本书里,从作者的视角,我重新认识了这些诗人,就像重新认识一位老朋友,在人生的某一时刻,也曾和我有过同样的悲喜。

和大家分享作者对于李白的一句描述:“他上天入地使尽浑身解数,为冲破严丝合缝的选官制度罩住他的一张大网,抗议他被排除在时代主流外的命运。”这其实也是一生坎坷,在晚年才得以栖身的杜甫,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几经起落,死里逃生的王维,更是“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的白居易。

这本书不能算是一本纪实史书,但站在作者的肩膀上看唐朝,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视角,因此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长安客》。

登记中心 吕楠 《长安客》

我记得有人说过,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便没有必要自怨自艾。而我在《活着》中看到了不同于曹文轩笔下的苦难,那是伴随着福贵的一生、连结着身体一部分的东西,甚至比吃的用的还重要。余华灵巧地转动着笔尖,一次又一次将福贵的生活推进巷口拐角。当你以为他将会重新开始生活时,命运这时却跳起了舞。我时常在想,上帝若是为你关上了门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因此我便常常在遇到麻烦时等着好运的来临,当做是生活给我的补偿。直到我尾随着福贵,走在那条洒满了盐的路上,触碰到他那几乎僵直的脊背,我才明白所谓生命的常态便是那些突然间就横在面前的碎石子。它害你摔了一跤流了血却提醒着你,你还活着。


6.png



登记中心 张亦荣 《活着》

《钝感力》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渡边淳一晚年作品之一,提到“钝感”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我首先能想到的另一个词是“迟钝、木讷”,但是书的封面上却写到“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这似乎与我脑海中的印象不太相符,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作者在这本书中分章论述了在男女爱情、婚姻、事业、人生、家庭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和作用,并从医学角度出发(作者为医学博士),阐述其合理性。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中的人们都有全新的启示。

7.png

有时候,多那么一点恰到好处的钝感,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琐事不值得烦恼。你只要遵从自己内心做出的选择,目标清晰一些,行动坚定一些,生活自会越来越好。

储备交易中心 林岩 《钝感力》

历史上的良渚文化不是灭亡了,而是融入了更大的中华文化里。良渚的玉璧一直传承到了明清,玉琮传承到了商周。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讲,每一个考古学文化只存在于一段时间,一个考古学文化转化为另一个考古学文化并不等于说相应的族群被消灭了,而是文化的表现方式改变了。中华文化经历了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国历史和文化是不曾断灭过的,良渚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融入中华文化整体之中了。


8.png



文化不曾消失,它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正是考古,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从中领悟古人的智慧,为当下及未来提供借鉴。

规划展览馆 吴梦媛 《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惹得世人艳羡杨贵妃上千年,但其中的荔枝是如何从五千余里外的岭南运送到长安城的,却鲜有史书详细记载,脑洞大开的马伯庸以此为蓝本构建了一个大唐社畜李善德拼尽全力做项目的故事,虽是历史小说,却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影子,大城市买房落脚、职场情商博弈等等。一项将鲜荔枝运逾千里之距的艰难差事,以微观人事折射大唐宏观社会。沿袭马伯庸写作一贯以来的时空紧张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


9.png


监测中心 李诗婷 《长安的荔枝》

“司法制度极为简单,缺乏判决争端的根据。即使是技术上的问题送交御前请求决定,也要翻译成为道德问题,以至善或极恶的名义作出断语。”是书中关于明代司法的总结,体现出明代司法制度形式高于一切,道德高于一切的特征。海瑞作为明代有名的清官,在当时的司法制度下,他认为解决土地所有制和高利贷等难题时更多的是依赖个人意志和现有道德,而非法律。在现阶段法制社会,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保障土地所有者的权益,解决土地所有制的问题,但对于尚未形成缜密完善法律体系,过多依靠道德伦常治理国家解决病症的明朝而言,难免不对症,或治标不治本。


10.png


黄仁宇老先生通过前后几个典型人物的命运,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国之精神,儒家文化和其背后庞大遵守“成宪”的文官集团,把明朝推向肥大而效率低下的深渊,直至灭亡。

《万历十五年》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给人启发良多。

规划院 庄静《万历十五年》

(局团委)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