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市局动态

自然资源部向社会推荐38个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典型案例,杭州上榜!

信息来源: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4-06-26 10:07 浏览次数:

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四批)》(以下简称《目录》)。《目录》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园区及工业项目、城乡高质量发展领域的共38个典型案例,旨在引导各地大力实施“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其中,《杭州市余杭区高铁枢纽综合体项目节地模式》入选典型案例!

“用存量换增量”部分,收录案例12个。主要是通过设备设施“以旧换新”,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提升生产效率;通过旧厂区盘活利用、中心城区边角地统筹利用、老旧体育设施立体改造,补齐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通过实施统筹规划、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利用老工业区、旧厂区、传统风貌保护区,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等。

“用地下换地上”部分,收录案例15个。主要是通过城市交通系统互联互通、站城一体化建设、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构建铁路、机场交通枢纽综合体;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布设停车场、市政管线、学校风雨操场、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设施,支撑“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立体划分市政道路空间,建设架空连廊、地面道路、地下通道,加强区域联通,缓解区域交通压力等。

“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部分,收录案例11 个。主要是通过在公路工程项目设计可研、选址布局、建设施工中应用节地技术,采取优化交叉工程设计等节地措施,采用新型工艺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通过采用建设多层停车楼、立体机械停车、互联网数字停车等技术提高用地效率,实现停车智能化管理;通过应用数字三维模拟技术、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精细开展设施平面化布置;通过采用“井工厂”模式,几十口井共用一块土地,实现油气开采节约用地;通过采用三维模型平台,建立全域低效用地数据库,结合航拍技术成果,提升低效用地识别判定水平与盘活利用能力等。

据悉,自然资源部先后于2017年11月、2020年1月、2022年1月发布了三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共推广46个典型案例,推动社会关注并采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2024年1月,自然资源部启动了第四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案例征集工作,经案例评选,提炼出38个典型案例,形成了第四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

让我们一起看看杭州案例:杭州市余杭区高铁枢纽综合体项目节地模式

摘要:杭州市余杭区将高铁枢纽场站用地及周边用地统一规划,实行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开发、一体化建设,探索分层供应与确权,实现多权属、多维空间、立体集合开发,以强度换空间,全面提升土地开发强度和利用效率。

基本情况:杭州西站枢纽项目坚持“TOD 发展”理念,积极放大自然资源部授权的轨道交通地上地下综合开发试点效应,将高铁枢纽场站用地及周边用地统一规划,实行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开发、一体化建设。项目由站房综合体、雨棚上盖开发及南北综合体三部分构成,总建筑面积约250万方,其中站房综合体约58万方(包括铁路客运部分约20 万方、地铁部分约7万方、城市服务配套约31万方),雨棚上盖开发约5万方(包括酒店约1万方、商务办公约4.8万方办公、商业约0.2万方),南北综合体约182万方(包括酒店约13.5万71方、商务办公约52.5万方、服务式公寓约45万方、商业约15万方、剧场约0.5万方、文化管理用房约2万方,停车场约45万方)。

主要做法:坚持规划引领,实现“站城融合”。以“TOD 发展”理念指导开展西站枢纽综合体建设,充分考虑地上地下空间功能高效复合,铁路运输和城市交通无缝衔接,交通枢纽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加快构建高效联通的交通网络体系和站城融合体系,地铁出站至进高铁候车厅仅需3分钟,高铁出站至地铁站厅仅需2分钟。在规划一体设计中,全面理顺铁路运输、交通中转、休闲娱乐、商业办公、会务会展、旅游住宿等不同城市功能、业态、空间的互联互通关系,破除空间限制。围绕西站枢纽综合体周边优先补齐民生功能短板,补充公共功能,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深化“站城融合”和“职住平衡”。深化节约集约,探索分层供应。高铁站房地表及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划拨方式供应给铁路公司。站房南北部分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招拍挂出让方式供应,由市场主体参与竞买。向空中要效益,在地表5层高铁两侧站台雨棚盖板上方空间(标高24.1米),通过结构优化和空间转换,对原不可开发的盖板上空间进行二次利用,以公开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雨棚上盖空间。在供应站房南北部分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盖板上空间使用权时,在出让条件中明确与地块、空间使用上的互联互通,确保整个综合体项目的联通、有机。开展三维登记,实现空间确权。以项目实际占用空间范围确权,按照地下、地表、地上,分层式进行权利分派,有效破解地上和地表用地权属主体及范围不一致的问题,通过界址点、界址线和界址面来划分不同的三维宗地和产权体。融入高程数据,形成三维立体模型,全面清晰反映建构筑物情况,实现精准登记。强化靠前服务,通过省市区三级联动、多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提前介入协同服务,经过多轮专家论证、测绘协调,不动产登记机构一路“陪跑”完成确权登记,同步实现“交地即交证”目标,大大节约企业办事时间,全力保障省重大项目顺利实施,高效显化资产价值,撬动集约用地市场动能。

节地效果:与传统的单一功能、单一权属的铁路枢纽项目相比,本项目多权属、多维空间、立体集合开发,其中站城综合体南北项目容积率分别为7.9、7.1,同时设置5万方地下商业;高铁轨道全高架后充分利用轨道和地面14.5米层高嵌入设置6米夹层增加城市功能面积达5万方;充分利用站房雨棚上方空间,设置全国首个新建高铁站TOD上盖物业,在同一用地空间上增加了约5万方的建筑体量,以强度换空间,全面提升土地开发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

(利用处)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