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市局动态

杭州市驻镇街规划师服务手记(三十四)︱孙启斌:完成一场与老百姓的“双向奔赴”

信息来源: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4-07-24 15:49 浏览次数:

钱塘区 下沙街道驻街规划师 孙启斌

完成一场与老百姓的“双向奔赴”


孙启斌.jpg


随着疫情结束,我马不停蹄、充满期待地奔赴下一段征程:作为一名驻街规划师,积极投入到钱塘区下沙街道的相关工作中。

既要做规划的“业内人”,也要做街道的“当地人”

要真正融入下沙,我需要更多地了解这里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于是我通过查阅资料、街头走访、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用心感受着这个地方的韵味,让自己逐渐成为一名真正的“当地人”。

我十分享受与居民们拉家常,融入他们的生活,了解到他们对规划工作的看法、想法,甚至是反对的声音。希望能够在街道和居民之间搭起一座连心的桥梁,成为居民心声的“倾听者”,了解民意反馈真实情况,解读宣传最新政策信息;另一方面,我也同时为街道发展提供专业的规划咨询,把控相关规划技术标准,成为规划管理工作的“智囊团”。

在成为了一名“当地人”后,更要成为一名了解全局的“业内人”。

通过全程参与街道的规划编制工作,我提出对发展定位、规划思路、整体布局、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专业建议,帮助街道完善规划方案。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重要工作。许多老旧小区改造不仅包括屋面、楼道内墙、建筑外墙面及阳台护栏修缮,主干道路、小区园路、地下车库及非机动车库翻建及爱心停车棚新增,路灯杆及各类管线规范与绿化整治,还涵盖电子防护系统添置,小区安防系统消控室主机更换,地下管网、破损窨井盖整修以及雨污分流工程实施。

对于这项民生工程,居民们是欢迎的,但这种欢迎中又夹杂着期望、疑虑和担忧。在工作推进中,尤其是碰触到居民“个人利益”的时候,部分居民就开始打退堂鼓,一些微词的声音也显现出来,对整项工作造成了阻滞。

在我看来,居民们的抵触乃是人之常情,而沟通则能够架起人与人之间“双向奔赴”的桥梁。因此,在高沙社区的老旧小区改造中,我耐心与居民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解释改造计划,一揽子解决了“雨污不堵、房屋不漏、楼道不乱、绿化不荒、道路不破”的“五不”基本需求。

拆除保笼的工作更为困难,居民们都说:“我们也知道保笼不好看,但是它防盗呀,不想拆。”为此,我选择主动出击,上门沟通解释,取得了居民的理解与支持,又在后续的拆除工作中,为了进一步打消大家的疑虑,与他们始终保持紧密交流,从丈量面积差异到施工卫生问题,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现在,文渊大厦、教师公寓及百盛苑小区已经全部完成拆除,南北小区居民同意拆除签约率为100%,这份成绩也让我感到分外的自豪。

打破人心之间的隔阂,共创美好和谐的生活

“孙工对我们整个街道的基本情况、底图、底数太清楚了,常来现场服务,不断在跟我们出谋划策,遇到专业的规划问题,我就找他!”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居民们的这份认可让我感到十分暖心。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更像是在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阂。一点一滴的工作推进,都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成就感,仿佛是在播种一颗和谐共生的种子。

这段难忘的经历,并非只是为了完成一项规划工作,更是为了在下沙街道留下一段人与人之间心灵共鸣的故事。我深信,唯有真挚的情感交流,才能让规划工作更具人性化,更贴近居民的需求。

在与居民共同努力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变化,也感受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我是一名致力于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保护的“行家里手”,以扎实的规划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正在与下沙街道和居民共同努力,为杭州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贡献力量。

(空规处)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