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区县动态

盘活存量拓新局︱浙江杭州西湖区用活低效用地的探索

信息来源: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5-08-13 17:13 浏览次数:

从工业锈带到科创磁极,从商业洼地到消费高地,从生态伤疤到城市绿肺……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正以低效用地再开发为笔,书写存量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答卷,构建起产业升级、城市更新、生态修复协同共进的新发展格局。

“工改工”破局低效地筑就产业新高地

在西湖区三墩镇,一宗沉睡多年的低效工业用地正焕发新生。

浙建科创园作为全区首宗“工改工”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项目,从区政府批复同意到破土动工仅用42天,跑出了土地活化的“西湖速度”。通过垂直扩容与空间重构,对原有低效厂房改造升级,在28.41亩的土地上新增4.9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有效提升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未来,园区将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建造、数字经济四大前沿领域,打造集孵化、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平台。

这一突破背后,是西湖分局创新用地审批的一套“组合拳”:全流程跟踪服务,主动介入项目前期,提前疏通权属不清、改建方案难定等堵点,持续加大跟踪指导力度,扫清项目启动障碍;全周期协同联动,联合多部门搭建“每周会诊”机制,协助优化再开发改建方案,集中破解规划指标调整、审批验收等关键难题;全要素政策护航,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出台区级低效用地再开发实施细则,为“工业上楼”量身定制技术规范,切实降低企业改造成本和风险。

曾经闲置的土地由此重新焕发生机,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商改商”焕新老空间释放发展新动能

在西湖区翠苑街道,杭州市首宗“商改商”低效用地在开发试点项目在这里落地,原大美集锦酒店地块成为全市“商改商”试点的破冰之地。

该地块规划用地面积约为9.4亩,因建筑老旧危损已无法满足现代商业需求,亟待改造升级。项目通过拆除重建,重新核定规划指标,拓展出4375平方米地上空间,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再升级,为城市核心区商业有机更新提供了新思路。

面对商业项目改建无先例可循的挑战,西湖分局精准施策。西湖分局强化“空间换地”理念,深入一线精准宣传低效用地再开发实施方案,激发市场主体集约用地动力,促进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复合利用、立体利用;探索“政策红利”新路径,通过核发规划条件、签订补充协议、补缴出让金等方式完善用地手续,同时以优惠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调动企业再开发积极性;联动市区部门加速难题化解,通过问题前置,梳理权属边界、资金测算、办理路径等堵点问题,联动市、区部门协同研究解决方案,高效完成项目再开发协议出让合同签订。

曾经的老旧酒店,蜕变为商业新载体,实现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功能品质的双重提升,为存量商服用地盘活树立了新标杆,更标志着西湖区在低效用地再开发中迈出实质性步伐。

“修旧利废”废矿修复激活产业新生态

在西湖区艺创小镇,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与关停的水泥厂已不见踪影,如今变身为网红打卡胜地与文创产业高地。这里有凤凰创意国际的艺术灵感,又有“小冰岛”的自然野趣,还有象山艺术公社的人文气息,这片土地实现了从高污染低效能经济向绿色低碳文创经济的华丽转身,成为产城融合、生态修复的示范样板,生态“伤疤”真正变成了发展沃土。

产业生态转变的背后,是西湖分局探索实践创新的“生态修复+产业升级”路径:通过统筹治理释放空间,将矿坑生态修复工程与地质灾害系统性防治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整理出大片可利用土地;通过产业升级,坚决腾退高耗能低效企业,引入文化创意、数字艺术等绿色低碳产业,并依据新的产业定位和人居需求,重新科学规划布局商业、居住、绿地等多元功能区;通过文脉延续塑造特色,巧妙保留工业遗址与矿坑独特地貌,将其转化为园区景观核心与空间标识,打造独具工业遗风的文创地标,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统一。“修旧利废”的巧思运用于土地利用开发中,使每处生态“伤痕”和工业废墟都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生动注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