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中,杭州将国有、集体土地房屋征收及国土整治职能整合为一个部门。这一举措犹如一根红线,将全市土地要素保障拧成“一股绳”,为群众办事打开“一扇门”,实现了部门履职“一件事”的高效运转。
5年一个大跨越。5年来,市土地房屋征收中心(市国土整治中心)聚焦规划实施、要素保障和资源保护等中心工作,持续纵深推进改革,如今已成功迈入土地房屋征收、国土整治高质量管理的新轨道。
“中心改革重组以来,我们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最核心的工作指导思想,书写生态惠民的新答卷。” 市土地房屋征收中心(市国土整治中心)负责人的话语掷地有声。“十四五”时期,中心通过职能整合、制度创新、土地整治和数智赋能等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东西部资源协作,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持续缩小“三大差距”提供坚实的要素保障,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价值通道,为建设共同富裕城市范例注入强劲动力。
魅力杭城。张之冰 摄
“种楼种田” 利共享
为市域东西部架起资源互通之“桥”
“嘀——协作款已到账!”不久前,桐庐、淳安等西部区、县(市)财政相继收到了一笔特殊的“首付款”。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由杭州东部地区财政支付,是向西部区、县(市)的资源协作资金。
这是继去年4月份杭州建立“种楼”与“种田”利益分享工作机制以来,西部区、县(市)连续第二年收到协作资金。据了解,杭州推出了“一揽子”区县协作新路径,包括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建立林地跨区域占补平衡补偿机制等,旨在促进市域东西部空间资源要素更好流动、更优配置,以多元路径推动东西部共富发展,为东西部地区架起了一座资源互通、利益共享的“桥梁”。
改革实施以来,市域东西部两年总计已完成6000亩耕地、2400亩林地、1000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协议签订工作,涉及协作资金约40亿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意味着相关机制举措已从纸面走向现实,转化为了西部区、县(市)“真金白银”的收益。“深化‘种楼’与‘种田’利益分享机制改革,促进西部区、县(市)共同富裕”这一案例,还成功入选了2024年度杭州市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成为了全市改革创新的一张亮丽名片。
“杭州探索‘种楼’与‘种田’利益分享机制改革,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化践行。”市土地房屋征收中心(市国土整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地级市内部,让更利于建设用地发挥经济价值的地区获取更多收益,让更具补充耕地优势的地区保障粮食产能,并通过价值补贴等方式给予补偿,实现了双方共赢,扩大了总收益“蛋糕”。这一改革不仅激励了西部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还为东西部共富发展注入了动力。
今年,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仅探索增加协作资源品类,还加强了对协作资金使用的监督指导。例如建立市以上重点项目指标“双统筹”保障机制,推动市级主体和国有平台参与协作,拓宽了利益分享路径。同时,中心进一步推进耕林置换工作,制定正、负面清单,经过“两上两下”两轮“对账”,摸清了可置换资源空间,形成了置换资源库并纳入我市 “一张图”,为后续资源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聚焦全市2025年度“种楼”与“种田”利益分享机制改革目标,已完成协议签订共计4200亩,完成比例105%。后续,市土地房屋征收中心(市国土整治中心)还将通过党建联建,持续深化改革,让协作资金更好地服务民生,投入到民生补贴、医疗配套等公共服务供给中,助力绘就更加美好的城乡融合发展蓝图。
良田连片农民富
绘就永农整治的“杭州样板”
小麦收割季,杭州钱江世纪城“麦田CBD”迎来了金黄时刻:瑰丽晚霞下,高铁如长龙般从金色麦浪和繁华都市中呼啸而过,分割着天际线,构成了一幅独特而迷人的景观,仿佛是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的完美交融。
麦田CBD。 张之冰 摄
摄影“发烧友”吴先生在看到这一幕时,在朋友圈深情写道:“麦穗饱满、麦浪染黄,站在繁华的城市中央、麦田之中,高铁在麦田楼宇间飞驰带来的震撼,与农业的质朴带来的‘松弛感’,令人心生感动。”
事实上,在全市耕保资源“账本”上,这片“麦田CBD”被唤作萧山钱江世纪城东单元“千亩方”,是市土地房屋征收中心(市国土整治中心)指导打造的全市首批“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程之一。
“这片田原有稳定耕地3000多亩,经过整治,新增和恢复了1800亩耕地,形成了近5000亩的集中连片大田。”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萧山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市首批完成验收的“千亩方”,粮食产能每亩达1000多公斤。由于毗邻亚运村,整治后“田成片、路相连、渠成网”的田园景观与后方的城市高楼一起形成了特殊的麦田“CBD”景观,成为了杭州的网红“打卡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面对永久基本农田分布零散、基础设施薄弱等痛点,杭州自2021年起创新实施‘百千万’工程。”市土地房屋征收中心(市国土整治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工程聚焦耕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四大目标,通过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廊道植入等综合措施,将“巴掌田”“补丁田”改造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百千万”验收项目245个,累计建成集中连片耕地29万亩,其中万亩方4个、千亩方107个。
这些良田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还“鼓”了村民的“钱袋子”。以萧山钱江世纪城东单元“千亩方”为例,萧山区供销联社负责规模化种植和经营,盈一盈二两个村集体每年每亩可获得1000元至1500元流转费,还能领到政府每亩300元到600元的保护耕地以奖代补资金,实现了粮食生产与村集体、村民增收的双赢。
在临安区河桥镇云浪村,同样上演着蝶变的精彩故事。曾经分散的农田已变成超600亩集中连片良田,项目区水稻亩产突破600公斤,冬小麦亩产达300公斤,还通过“稻田+”模式打造了创意农业景观带,带动周边30余户村民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近10%,实现了“生态账”与“共富账”双丰收。
临安千亩方项目
这不仅折射出杭州在耕地保护上的创新路径,更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百千万”“多田套合”等土地整治工程,整合农补资金,推动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等新业态转型。杭州,让每一寸耕地都绽放出多重价值,成为了城乡共同富裕的“聚宝盆”。
千亩方上的“稻蛙共养”片区
绿色拆建夯底线
以全流程安全管控守护城市生态本底
夏日里,在杭州的征收项目拆房施工现场,一道道标准化围挡格外醒目,拆除施工全过程采取湿法作业,监管人员“线上线下”来回巡查……杭州在房屋拆除施工的“细节处”下足“真功夫”,用心守护着城市的生态环境。
作为征收部门,市土地房屋征收中心(市国土整治中心)不仅在编制土地成片征收开发方案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生态红线管控要求,同步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更在征收实施的房屋拆除过程中,将全流程安全管理视为切实守护城乡民生福祉的底线。
“近年来,我们锚定国有土地和征收集体土地上房屋拆除监管一体化目标,从统一标准和完善制度入手,不断强化房屋拆除领域统筹监管。”市土地房屋征收中心(市国土整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州房屋拆除施工已形成“围护挡尘、洒水降尘、冲刷去尘、覆盖抑尘”十六字控尘标准,并先后完成了全市房屋拆除施工安全管理办法等行业管理规章及配套文件的修订和制定工作,为房屋拆除安全施工戴上“紧箍咒”,确保规范有序。
以保障亚运会等重大赛事活动为契机,杭州还启动了拆房施工样板工程。通过比学赶超,培育拆房施工“工匠意识”,进一步提升了拆房施工安全生产和环境质量整体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市土地房屋征收中心(市国土整治中心)还将相关工作纳入数智征收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全年百余个房屋拆除项目安全有序,备案、巡查等相关事项全部纳入数智征收应用场景2.0“线上”办理,积极推广房屋拆除工程安装视频监控实现在线监管,在把牢安全生产关的同时,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扎实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贡献力量,让杭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绿水为诺践初心,青山为证谱新篇。
展望未来,市土地房屋征收中心(市国土整治中心)将持续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科学谋划“十五五”,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书写生态惠民的精彩答卷,让绿色成为杭州城乡发展最亮丽的底色,为杭州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民生福祉提升贡献更多力量。
(征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