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其科学储备与高效利用,是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坚实根基。
“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2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已深深融入杭州土地储备交易工作的血脉,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遵循。”杭州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负责人表示。
二十年间,从“生态筑基”的破局探索,到“民生保障”的价值升级,再到“数智优储”的治理迭代,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始终以土地收储出让为纽带,不断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巧妙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制度牵引、数智赋能、全民共享”的独特发展路径,为杭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持续注入强劲的土地资源保障动力。
生态筑基启新篇以土地收储为引擎 重塑“三生”空间7月12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浙江省共同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浙江实践案例,向全球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其中,杭州西溪湿地等多个案例成功入选,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实践的鲜活样本。
西溪湿地 记者 张之冰 摄
早在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推动西溪湿地修复及土地储备促进湿地公园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就入选了自然资源部公布的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杭州的生态实践早已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
时间回溯至本世纪初,西溪湿地作为国内罕见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次生湿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养殖业的无序发展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西溪湿地面积大幅锐减,原本连贯的湿地生态系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往昔美景不再,人居环境脏乱差,区域发展滞后。
在这关键节点,市委市政府对西溪湿地片区开启了生态修复之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先后制定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保护规划》等20多个专项规划,为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指引。
“众所周知,土地储备是城市化进程中改革的产物,在新世纪初已发展为市委市政府落实规划目标的有力抓手、维护人民资产权益的主平台。”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为实现对西溪湿地的有效保护,在西溪湿地近11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内,杭州通过对原有农户和企事业单位实施生态搬迁,使居民远离湿地核心区,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的干扰,从而做大“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
在湿地的东南面,充分利用已收储的国有建设用地,以精准对接用地需求为导向,精心打造了集商住休闲、湿地科普、旅游集散换乘、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西溪天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大“金山银山”的发展增量;在西溪湿地保护范围外,大力整治原有的“低散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通过高标准的土地开发整理与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大幅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多年的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修复和统一开发,西溪湿地片区及外围辐射区域均实现了生态空间的不断优化、生活空间的显著改善以及生产空间的新质升级。”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杭州也在此过程中,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从“湿地公园”到“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再到“公园导向型发展”模式(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POD”)的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的“杭州经验”。
制度赋能促转型以绿色发展为遵循 保障民生福祉事实上,像西溪湿地这样遵循“公园导向型发展”模式,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步做大”的成功实践,在杭州并非孤例。
“20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依靠环环相扣、紧密配合的规划引领、征迁做地、收储出让等工作,杭州在运河综保、旧城改造、工业‘退二进三’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均践行了追求区域生态环境面貌、空间功能价值、民生获得感全面提升的‘公园导向型发展’模式。” 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从钱江新城全新建设打造,到丁桥区域集中拆迁整治,再到杭钢杭氧集中收储开发、杭师大迁居仓前及梦想小镇全新起航……随着杭州城市空间格局的逐步拓展,以土地储备为引擎,杭州城市生态、生产、生活面貌持续焕新,城市能级持续升级。
一方面,杭州通过做地收储,对腾挪出的城市空间进行全新规划升级,通过不断完善功能配套,重构整个板块的品质及价值;另一方面,运用土地出让所得的资金,平衡好近远期发展账,以货币、房屋等方式妥善安置居民,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全面改善城市宜居品质。
在此过程中,民生保障尤其成为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工作的“价值”锚点——形成了“留用地先定位、社会保障先落实、安置房先建设、配套设施先建设、保障性民生用地先供给”的“五先”做地理念,将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作为工作遵循。
据统计,近些年来,全市累计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等保障性住房用地4万余亩,为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由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自主做地地块配建的各类学校达30余所,有效缓解了区域教育资源紧张问题,让更多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市民。
在此过程中,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探索也推动杭州土地储备制度进入了成熟期,为土储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效保障。
“2010年以来,杭州先后出台了《杭州市经营性用地收储验收标准》《杭州市工业用地收储标准》等20余项政策文件,不断完善土地储备交易制度。” 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政策明确了从土地收储、配套建设到出让的全流程标准,尤其在生态修复环节,详细规定了各项技术指标与验收标准,确保储备土地的生态质量达到较高水平。
不仅如此,依据相关规范标准,杭州还在全国率先创立了土地储备的“管家式养护”模式,实现政府储备地块的“应绿尽绿”,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小公园”和“美丽景观”。
制度的创新完善也进一步激活了价值转化。以西溪湿地片区为例,用盘活的土地收益,杭州妥善安置湿地原住民,并为片区内村集体留出一定比例“留用地”,用于村民发展住宿、餐饮等与湿地旅游相关的产业,确保村民能切实享受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结合湿地“生态外溢”效益优势,通过科学、规范的土地收储,果断地腾退了啤酒厂等低效工业用地,为高端产业的入驻腾出了宝贵的土地空间,打造了“西溪谷”等一批新质产业园区,成功引入网商银行、浙商创投等一批智慧产业企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杭氧片区1006亩土地经过规划优化,60%的土地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业遗存用地约占160亩,通过持续16年的土地开发整理,不仅实现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的回归与重塑,也迎来了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杭州钢铁厂“退役”后腾出的4600余亩土地,经过工业遗存与生态设计的有机融合,成功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秀场”的华丽蜕变,“绿水青山”切实转化为提升城市能级、惠及民生的“金山银山”。
绿色储备地块
内涵提质向未来以复合利用为路径 打造更新样板近日,拱墅区石桥单元GS130202-42地块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周边多宗地块也在加紧做地。这里原来是华丰公交停车场,眼下正在经历一场全面的“立体”更新蜕变。
“原华丰公交停车场位于城市核心片区,占用土地面积超过300亩,土地资源利用十分低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其进行改造升级势在必行。”市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2024年起,在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的指导下,该集团下属的11处公交停保场站先后被纳入全市首批公交场站改造提升项目。根据新的规划,这些地块将在确保公交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盖下公交功能复合+盖上出让住宅功能的立体复合”开发模式,既保留城市原有的公交功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又能显著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全力打造城市更新的样板示范。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一重要判断为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指明了方向。
“如果说,在城镇化快速增长期阶段,杭州土地储备交易工作主要通过‘资金投入’方式助力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规划进行‘资源重整’,那么进入城镇化稳定发展期,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规划赋能、制度创新、治理增效,推进城市更新和内涵式发展。”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
西站动车所上盖项目效果图
为此,该中心在先后推出杨柳郡、天空之城等多个地铁上盖地块出让开发“杭州样板”后,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西站动车所“地铁+高铁”双铁上盖“一地多用”、余杭鸬鸟温泉综合体建设用地+矿地“组合出让”等节约集约用地创新模式,不断探索做地收储出让利用的新路径。
“传统高铁、地铁、公交停保所往往占据较大地块,给地铁、公交停保站和动车所加个‘盖子’,不仅能‘盖’住它们带来的噪声污染、光污染、视觉污染,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还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立体空间,打造高能级配套设施和商业产业辐射带,释放土地资源的多重价值。”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市已启动实施地铁停保站复合利用项目16个,涉及节地面积3700余亩,释放土地价值超300亿元。在杭州目前已经做地开发的“上盖”项目中,有的规划了住宅、幼儿园等民生设施,满足了居民的居住和教育需求;有的配建了数量可观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和社邻配套,为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和新市民提供了住房保障,让土地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还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建成全国首个“数智优储”场景,不仅实现全市13个区、县(市)做地收储业务全流程的“可视化”,还紧密对接生态环境、园文、建设等部门的环评、考古、设施配套等关键前置环节,为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提供了强大的赋能支持。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
展望未来,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将持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为核心,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时代答卷,为杭州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储备交易中心,发表于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