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图片新闻

持续擦亮“生态文明之都”的闪亮名片, “蓝心绿底”间的辩证法!杭州总规里的“生态经” ——《杭州日报》记者访谈市规划院负责人 ​​​

信息来源: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5-08-21 10:08 浏览次数:

过去20年,杭州经历了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修订;去年,全市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也成功获国务院批复。

城市总规不仅是城市空间保护与发展的蓝图,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城市落地的关键载体。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杭州历版城市总体规划编修的核心智囊团队,对杭州“生态文明之都”建设的推进有着深远影响。近日,杭州日报记者专访了规划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毅栋,请他详细阐述杭州如何在两次城市总体规划中深化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擦亮“生态文明之都”的闪亮名片。

杭州日报:每个行业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都会有不同的角度。从城市规划工作者的视角,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市规划院负责人: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调研,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反复强调在建设中要注意做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保护与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邃思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丰富和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又是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略。

从城市规划角度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认为核心是要把握好三对关系:一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二是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化关系,三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要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经济;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进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同时,要站在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处理好短期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关系,深刻认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助力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西溪湿地.jpg

西溪湿地


杭州日报:众所周知,城市总规一直是引领城市绘生态画卷、谱发展新篇的指南。作为上一轮杭州城市总规修编的亲历者,请您介绍下,上一轮杭州城市总规聚焦“生态文明之都”建设,都做了哪些重要战略安排?规划中哪些构想在今天已成为现实?

市规划院负责人:过去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杭州经历了由“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嬗变,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难免造成对生态空间的挤压和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成为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焦点之一。

聚焦“生态文明之都”建设,规划提出了“六条生态带”的生态空间格局构想,在“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结构中形成六大生态开敞空间,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连片和无序扩张,并通过配套编制生态带规划,为杭州城市的拓展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守住了生态安全的底线,同时“六条生态带”贴近城市建成区的特殊区位和大面积覆绿的特征,使其发挥了生态游憩、水源涵养、森林保育、湿地保育、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并为城市提供应对突发灾害风险的弹性缓冲空间。

此外,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围绕建设美丽杭州,接连实施了西湖、西溪湿地、大运河等综合保护工程,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垃圾革命”“八项清零”等专项行动,不仅保护了重要的生态空间、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更使杭州的河湖湿地更好地发挥生态游憩功能,成为城市自然人文景观的展示窗口,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赏游,提高了城市的开放度和知名度,也让杭州市民有更多获得感。新时期,围绕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杭州正探索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眺望西湖.jpg

眺望西湖


杭州日报:去年国务院批复杭州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杭州自此有了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修复、利用的总纲。在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总规》与上一版城市总规有哪些不同?

市规划院负责人:《总规》的编制面向“全域全要素”,突出了生态本底的系统评价、生态格局的全域谋划、生态空间的系统治理和生态价值的创新转化,在引领杭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主要有四个特色:

一是生态本底评价上,开展了生态重要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识别出了城市南北两支大型山脉、千岛湖生态涵养区等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敏感脆弱区域,并基于此划定了全市4693.5平方千米的生态保护红线,锚固市域的生态安全底线。

二是生态格局构建上,提出了覆盖全域的“蓝心绿底、三江两脉、绿楔融城”生态格局,其中“蓝心绿底、三江两脉”即保护中西部地区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市域大型山脉等构成的市域大生态本底,“绿楔融城”即锚固东部地区城市周边楔入城区形成的八条生态带,筑牢城市生态安全屏障。

三是生态空间治理上,《总规》聚焦构建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明确提出保育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域,严格保护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22个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不低于14.78%。统筹森林、湿地、河湖、矿产等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西部乡村地区,重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在东部城区,重点完善绿地系统和城市公园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空间的连续性。

四是生态价值转化上,提出要进一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大健康、大文创、高端会议、特色金融、精品民宿、高端研发、精品赛事等生态友好型特色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注重生态产品的打造,通过开展生态修复专题研究找准重要的生态修复区域,通过生态环境改善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如推进临安山核桃主产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化经营,实现生态产品培育和增值。

杭州日报:为助力城乡进一步打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总规》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政策与路径引导?

市规划院负责人:面向2035年,《总规》坚持以自然生态资源增值为核心、以保护为前提,以制度为杠杆,以产业为通道的系统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循环互促,着力推动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越开越大:

一是聚焦守护“绿水青山”源头,建立以生态保护红线、城市蓝线、城市绿线等空间管控底线,完善林地、湿地等生态资源的调查,摸清自然资源底数,管控资源利用上限。

二是聚焦发展绿色生产力,因地制宜引导各地打通生态产业链条,调整优化生态产业结构。比如在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地区,开展生态碳汇林建设,提升生态空间生态价值;在具有特色生态、农业、景观、文化资源的农村地区,建设山地村镇未来版、生态田园综合体,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业态,促进生态价值融合转化;在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高度融合的地区,培育新经济空间、推动生态资源与创新要素融合、建设创新交往的活动节点、培育创新业态等。

三是聚焦全省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将淳安打造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展示地。健全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促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高端会议、特色会展、休闲旅游、康体养生、普惠林业、有机农业等绿色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建立完善飞地经济、转移支付等自然资源使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四是聚焦制度创新,引导探索生态资产市场化,为“绿水青山”定价。支持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水权交易,实现生态资源可量化收益。如淳安和建德就千岛湖优质水资源进行区域间水权交易,既能拓宽淳安水资源价值转化渠道,又能为建德提供优质用水,支持相关产业发展。


废弃矿山修复再利用样板——杭州国家版本馆.jpg

废弃矿山修复再利用样板——杭州国家版本馆


杭州日报:为了唱好《总规》中的“生态经”,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传导,杭州还编制了哪些重要规划?

市规划院负责人:为落实好《总规》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要求,在《总规》获批后,杭州部署编制了《杭州市生态带保护专项规划》《杭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

《总规》明确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出构建“一主六辅三城,三江两脉八带”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国土空间结构,其中“八带”即由城市周边生态开敞空间构成的“八条生态带”。为进一步锚固“八条生态带”的空间格局,夯实“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本底,推动城市永续发展,我院正在编制《杭州市生态带保护专项规划》,细化落实“八条生态带”管控边界及相关管控要求,严格管控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为组团式空间布局提供隔离与缓冲。

聚焦打造公园城市,《总规》提出以杭州深厚的风景园林文化和“江、河、湖、山、田”的生态基础网架为依托,完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村镇)公园—游园”四级城乡公园体系。为完善全市绿地系统布局、构建城乡公园体系、提高绿地服务水平,打造满足人民休闲游憩和美好环境需要的绿色空间,我院开展了《杭州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明确到2035年全市将建设郊野公园30处以上,城市公园150处以上、社区公园300处以上、游园500处以上,构建系统完善、生态安全、全民共享、服务均好、功能健全的城乡公园体系。在相关规划中,我们的规划团队将结合生态带布局建设郊野公园、完善生态游憩等功能,提供生物迁徙通道和城市通风廊道,推动生态带建设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融。


(规划院,发表于杭州日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