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区县动态

“零碳乡村”的径山实践:土地整治筑基,生态颜值变共富价值

信息来源: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5-08-07 17:35 浏览次数:

8月5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主题采访团来到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刚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别致的乡村画卷:古朴的石板路蜿蜒伸展,两侧保留着传统围墙院落的农舍掩映在翠绿的竹林中,白墙黛瓦与自然山水相得益彰。

这个被青山环抱的小村庄,森林覆盖率高达96%,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超过30000个/cm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但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个户籍人口仅1662人的山村,正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保留乡村肌理的同时,悄然蜕变为“零碳乡村”的典范。

土地整治零碳乡村的空间筑基“这些石板路是我们特意保留的,下雨不积水,夏天不聚热,走上去有种儿时的踏实感。”径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俞荣华边走说:“你们看,村民家门口都有小院子,传统的围墙留住了乡村的古朴味道。”

走到径山村二期居民聚集区前,俞荣华介绍说:“新建的院落间没有了围墙,由绿篱代替。村民们拆掉了物理隔阂,却建起了心灵桥梁。这一切变化,都始于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空间重构。”


俞荣华介绍径山共富全域图.jpg

俞荣华介绍径山共富全域图


2021年起,径山镇以径山村等6村为试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在“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中,径山村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出163亩土地为村庄新建区。结合山顶整村搬迁和部分分散农户的集中新建,径山村不仅有了环境优美、基础配套齐全的禅茶新村,更因对零星农户的异地新建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为后续的发展争取到了土地指标。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基础设施配套的投入,把村级资金真正用于民生事业的发展。

“过去土地碎片化严重,现在通过整治,我们实现了‘农田成景观、农房成民宿、荒地成景点’的转变。”俞荣华说。漫步村中,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和谐共生。


采矿修复.jpg

采矿修复


三碳联动从绿色家底到共富动能“我们村的毛竹林年碳吸收量超1.2万吨,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绿色银行’。”站在“双碳”监测大屏前,俞荣华指着实时跳动的数据介绍。径山村创新“生态固碳、产业降碳、数字管碳”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数字管碳.jpg

数字管碳


在生态固碳方面,村里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开发全省首个村级竹林碳汇项目,科学抚育2000亩毛竹林,经测算年净碳汇量达7938.79吨。产业降碳则贯穿全链条,茶园推广菜籽饼有机肥+生物治虫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景区用电动接驳车替代私家车减少汽车碳排放,连茶叶包装都贴上碳标签,扫码即可查看全程碳足迹。

更巧妙的是数字管碳机制。游客接待中心大屏上,数字驾驶舱动态显示全村用电、碳汇等数据。村民王大姐的“低碳积分”已累计120分,“垃圾分类攒积分,换了台节能风扇,实惠又环保!”村里将30项低碳行为量化积分,1积分=1元,2024年累计兑换12万元。这种“碳普惠”模式让全村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升至44%,年碳减排超6000吨。

村民共治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径山村还有个特别之处——没有专职保洁员。“环境维护靠大家,这是写进《禅村公约》的。”俞荣华介绍说,村里给每户配发工具,定期评比,积分高的有奖励。这种“无保洁员”模式不仅每年节省开支30多万元,更让环保成了村民的习惯。


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处.jpg

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处


通过“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径山村开展民主议事活动,解决民生问题。随着环境变美、收入增加,村民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24年村集体可分配收入达88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737元,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如今的径山村,通过土地整治优化空间,以零碳理念激活生态价值,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在这里,低碳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可感可及的生活;共富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打印 关闭